貴州黎平縣肇興鎮肇興村駐村第一書記徐信基
“要把民族的特色傳承好弘揚好”
本報記者 程 煥
駐村經歷:2019年起投身駐村工作,在黎平縣德化鄉高洋村擔任過駐村干部,后在德化鄉平筍村、肇興鎮肇興村2個村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遠處山巒延綿起伏,晨霧繚繞,鱗次櫛比的吊腳樓若隱若現,與田野、溪流、綠樹融為一體。這里是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鎮肇興村,全國最大侗族村寨之一的肇興侗寨就坐落于此。
寨子里一座鼓樓下,侗族青年圍坐在火塘邊,吹蘆笙、對山歌,悠揚婉轉的歌聲穿過青瓦木樓,引得許多游客循聲前來。“這就是大伙兒的日常生活場景,原汁原味的侗家風情。”肇興村駐村第一書記徐信基說。
一年前,徐信基從黎平縣水務局來到肇興村,再次開啟他的駐村之旅,與在脫貧攻堅期間的工作不同,現在的任務是抓好鄉村全面振興。
“吊腳樓、古寨、侗族大歌等是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要把民族的特色傳承好弘揚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顯它們的光彩。”徐信基說,努力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持續激發鄉村全面振興動力活力,是肇興村眼下最關鍵的一項工作。
飛檐翹角,氣勢恢宏,肇興侗寨有“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沿襲傳統,鼓樓依然是村民們共商發展、解決糾紛等事情的場地。“在鼓樓議事制度下,村里不斷根據侗族‘款約’修改完善村規民約,現在我們把規范旅游經營也提上了議程。”徐信基介紹,今年將村規民約的約束對象擴大到了全體商戶,督促他們文明誠信經營。
“春天到了好時光,布谷鳥叫催春忙……”夜幕降臨,一聲清脆的領唱,拉開了侗族大歌表演序幕。篝火旁,村民陸艷玉每天都要領著鄉親們演唱侗族大歌的經典之作《布谷催春》,一天兩場演出,游客紛紛叫好。
這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徐信基熱情更高。“我要和全村干部群眾一起努力,將多姿多彩、底蘊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悉心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好,持續增強肇興侗寨的品牌影響力、集聚力和帶動效應,為民族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探索更多創新樣本。”徐信基介紹,2024年肇興侗寨累計接待游客102.7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245萬元。今年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0萬人次。
寧夏同心縣王團鎮吊堡子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宗仁
“我要接著站好這班崗”
本報記者 焦思雨
駐村經歷:2015年起10年間,先后在同心縣王團鎮羅臺村、石獅開發區黃石村、王團鎮吊堡子村3個村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清晨6點,寧夏同心縣王團鎮吊堡子村薄霧未散,駐村第一書記李宗仁就挎著相機,踏上了熟悉的小道。
“之前入戶時,村民話都不愿多說,如今遠遠就招呼我‘李書記,來拍照’。”李宗仁摩挲著相機上的磨損痕跡說,攝影已成為他連接村民的橋梁。在他的鏡頭里,笑著翻新院墻的村民、抱著羊羔的靦腆男孩、風中舒展的山花……上萬張照片記錄著吊堡子村的變化。
李宗仁是同心縣人民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助理,2015年起就投身到駐村工作中,10年間駐過同心縣3個村莊。
憶起2015年初到王團鎮羅臺村的場景,李宗仁坦言:“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每一戶的困難都是具體的,修路、吃水、住房、發展產業,都是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兩年駐村攻堅,李宗仁帶領扶貧工作隊鋪設自來水管道,徹底解決了飲水難題;推行綠色養殖,肉牛存欄增加到90多頭……“看著村民的日子好起來,我比誰都高興!”李宗仁說。
羅臺村駐村期滿,李宗仁放棄回城機會,主動申請到石獅開發區黃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干又是4年。身體狀況不佳,家人朋友都勸他不要再駐村了,但李宗仁卻鐵了心。
2021年,他奔赴距離縣城55公里外的吊堡子村。在村里,李宗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攝影和文字特長,時常到村小為孩子們講課。更把目光投向田間地頭的“大課堂”。“鄉親們的知識文化水平需要提高,即使是種枸杞,也要采用新方法種植有機枸杞。”他積極溝通協調,落實技能培訓補助政策。“我帶動村民和孩子們一起學英語和AI技術,希望他們能成為高素質的‘新農人’。”
10年駐村,李宗仁現在三句話不離“我們村”。他說:“只有把自己活成村里人,才能真正理解農村,為民辦事。我們已經通過脫貧攻堅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要讓鄉親們生活更美好。我要接著站好這班崗,努力為鄉親們辦更多的貼心事。”
福建壽寧縣竹管垅鄉江岔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毓
“發展產業要‘看菜吃飯’”
本報記者 劉曉宇
駐村經歷:2017年至2021年,擔任古田縣城東街道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2024年,擔任壽寧縣竹管垅鄉江岔村駐村第一書記
“海拔高環境好,茶葉品質佳,規模經營用來做奶茶原料再合適不過!”清明節后,福建壽寧縣竹管垅鄉江岔村高山茶園陸續進入春茶采摘期。站在田埂上,陳毓電話不斷,“要讓這么好的茶早點走出大山!”
江岔村是典型的閩東高山小村,雖說基礎設施比較完善,但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去年12月,陳毓作為福建省發展改革委派駐干部,到江岔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希望在新崗位再有新作為!”臨行前,陳毓給自己鼓勁。
訪民情、看茶園,陳毓走遍了江岔村每一處角落。“缺少產業支撐,村民收入不穩定,農產品沒有競爭力……”不多時,問題清單擺在了面前,“能不能讓鄉村產業提質增效?”陳毓的思量,也是村兩委班子的共同想法。
“咱村不少人在外經商,借助渠道力量,茶園規模化經營、品牌化運作是個好法子”“村里現有茶廠加工能力不足,村集體入股茶廠擴建,村民茶青就地加工”“日出日落,茶園景觀美不勝收,發展攝影游,閑置場館改造做民宿,提升接待能力”……在村里的議事會上,陳毓提出的想法,獲得了大伙兒一致認可。
早在2017年,陳毓便主動報名了脫貧攻堅階段的駐村工作,被下派至古田縣城東街道雙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兩次駐村經歷,讓他對產業發展有著自己的思考。“不能盲目‘抄作業’,發展產業要‘看菜吃飯’、因地制宜。”陳毓回憶,雙山村山清水秀,適宜農產品種植,他多方聯系,讓省農科院的試驗田在當時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田里落地,還幫著爭取項目資金、請技術員上門。
2021年,陳毓第一次駐村結束。“我永遠不會忘記,離開雙山村的那一天,幾名村民抱著芋頭和青菜,在路邊等我,非要讓我吃完這一頓特色菜再走。”眼含熱淚,陳毓對記者說。
問及今后打算,陳毓計劃滿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產業依然是重頭。要讓農產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努力打造‘有品牌’的產品;還要引進優秀的鄉村規劃團隊,在人居環境整治、文化氛圍提升方面下足功夫;更重要的是舉辦多場‘農民培訓班’,幫助大伙兒一起學技術,長本事,未來的日子一起更紅火。”
四川樂山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文店村駐村第一書記郭菲
“讓家家戶戶都有奔頭”
本報記者 宋豪新
駐村經歷:2017年5月至今,先后在峨邊彝族自治縣金巖鄉俄羅村、金口河區金河鎮吉星村、共安彝族鄉文店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陽春三月,春耕時節,四川樂山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文店村,田間地頭一派繁忙。
“不用急,大家排好隊一個個來!”一大早,村委會院壩里,駐村第一書記郭菲組織村民,排隊領取肥料。村民魯克福美說:“有了這急需的肥料,這下家里的核桃增產穩當了。”
郭菲,來自樂山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5月至今,先后在3個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這一片,郭書記怕是快走遍了哦。”談起郭書記,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初到文店村,郭菲就趕上千畝核桃滯銷問題。他迅速聯系單位開展“以購代捐”,一舉解決了10萬元農產品銷路問題。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邀請農技專家、落實政策兜底等舉措,2024年文店村脫貧戶和監測對象收入同比增長12.8%。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郭菲明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場“持久戰”,村里不僅要產業興,更要人才興。
深入走訪中,郭菲發現,村里的孩子在寒暑假期間缺乏學習資源。“要徹底挖窮根,必須靠教育。”說干就干,郭菲憑借專業優勢,在村里辦起“第一書記課堂”,利用寒暑假開設英語和作文輔導班。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生,都能在這里找到相應的學習內容。“培養好這些孩子,就是為鄉村全面振興播下希望的種子。”郭菲說。
“英語班真是幫了大忙!”村民楊敏贊不絕口:“我家娃娃不僅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更培養起學英語的興趣。”
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郭菲攜手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童心同語”志愿服務團隊,通過普通話培訓和非遺文化體驗,讓村里的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知識。
“孩子們學業進步,眼界也在不斷提升。”郭菲介紹,為激勵更多山區學子奮發向上,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特別設立專項獎學金,對學習成績優異的文店村學生給予獎勵。
“職業教育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方面大有可為。”郭菲說,“教育提質,產業振興,文化賦能,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讓山里每寸土地都煥發生機,讓家家戶戶都有奔頭。”這位43歲的“老駐村”依然保持著初心熱情,繼續書寫著小涼山的鄉村全面振興故事。
編輯手記
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調研時強調,“第一書記制度還是要堅持,脫貧之后鄉村全面振興任務同樣繁重,這方面還是要加強。”
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駐村干部是重要的見證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今天這4位駐村第一書記是他們這個群體中的代表,徐信基、郭菲三度駐村,陳毓兩度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李宗仁駐村已經10年……從他們的心里話中可以看出,多年來,他們扎進村子、甩開膀子、蹚出路子,從鄉親們的急難愁盼事干起,讓一個個深山小村迎來大變化,也讓這些駐村干部的心和村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重任在肩,這些駐村干部想在前、趕在前、干在前。發展產業,讓農產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村里主導產業實現品牌化運營;探索文旅產業升級,讓鄉親們通過分紅和務工收入走上致富快車道……改善民生,當道路、飲水、用電、住房等基本民生問題已經解決,鄉親們更關心生病了如何醫保報銷、孩子上學怎么輔導、家里老人誰來看護……駐村干部們下足“繡花功”,將一件件民生小事一一落實,讓鄉親們從心坎里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廣大駐村干部仍將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沖鋒在前,團結帶領鄉親們一起,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用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5日 1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