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學4月24日發布訃告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煙臺大學教授 溫俊峰
因病于2025年4月23日在煙臺逝世
享年97歲
從童年開始立志強國
他讓戰斗機裝上“中國心”
溫俊峰出生于1929年4月,山東冠縣人,曾任北京航空學院講師,011基地第二設計所總設計師、殲七Ⅲ飛機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殲八Ⅱ飛機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兼發動機總設計師、貴州航空發動機公司總設計師、煙臺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1997年,溫俊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并獲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一次。
溫俊峰的童年時期正逢抗日戰爭爆發,由于家住在抗日戰爭前沿,經常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襲擊和掃蕩,村莊被燒光了,100多名鄉親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抗戰8年,我們沒有過好一個春節”,在一次冬天的逃難中,他戴的皮帽被日偽軍子彈打下來,只好光著頭跑。“大難不死”的他,從小便立志中,要為祖國的強盛而奮斗。
談到他童年上學的經歷,也是一波三折。父親又不幸早逝,家庭破產、多病纏身的母親帶著兄妹六人艱難度日。在親戚和老手幫助下才未輟學。
1949年,北京和綏遠相繼和平解放。溫俊峰背著老師贈送的一袋面粉赴京趕考,用面粉換窩頭吃,勉強維持了一個多月的生計。他先是考上北洋大學采礦系,半年后又慕名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享受甲等助學金,吃的是最次的丁種伙食,終于完成了學業。
畢業前夕,適逢國家院系調整,由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等8所院校航空系組成為北京航空學院。于是,他又在北航完成了研究生課程,并留校任教。
在北京航空學院任教期間,溫俊峰籌建了我國第一個發動機薄殼強度課題研究組及其試驗設備,研究了薄殼理論對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設計的應用,并完成了有關論著多部。
在航空工業部貴州011基地第二設計所和航空發動機公司工作期間,他主持設計研制了渦噴7、渦噴13系列多種型別的發動機。這兩個系列發動機是目前配裝國內殲擊機主戰機種的動力裝置。
據媒體報道,為了新中國的航空事業,溫俊峰曾在貴州的崇山峻嶺間艱苦工作20多年,先后參與研制殲7和殲8系列發動機,使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航空發動機。
見證中國殲擊機的發展
1984年4月26日,試飛員駕駛殲7III飛機順利升空。殲7III首飛成功后,平時性格沉穩的該型號副總設計師兼渦噴13發動機總設計師溫俊峰,以很少見的激動和興奮,走上前去握住試飛員的手,久久不肯松開。這一天,也許是溫俊峰最開心、最幸福的一天。
▲殲7III首飛
殲7Ⅲ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殲7系列中全天候殲擊機的空白。十多年后的1997年,溫俊峰院士指著一張發動機照片激動地說:“這就是殲7III飛機的發動機,今天我國主戰飛機上使用的發動機,還是我們那時設計的,十幾年來還沒有發生過任何問題。”
1984年6月12日,殲8Ⅱ飛機首飛成功
左起:現場總指揮管德、發動機總師溫俊峰、
試飛員曲學仁、總設計師顧誦芬、首飛指揮員王昂
1989年6月,在巴黎舉行的第38屆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首次在國外展覽了殲8Ⅱ飛機,引起了業界人士的極大關注。西方輿論評論:“殲8Ⅱ飛機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殲擊機的發展已經脫離了米格系列,進入了自行發展的新階段。“
1984年,由于殲7Ⅲ、殲8Ⅱ首飛成功,溫俊峰被航空部記一等功;1990年,因主持設計研制渦噴13及其改進型發動機并作出了重大貢獻,溫俊峰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來源 | 新聞坊綜合.光明日報、煙臺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