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改革需要逐步實現從“我有什么教什么”向“學生需要什么教什么”的轉變
近日,清華大學宣布從本學期起,每天第五大節課原則上不排課,專門鼓勵學生開展體育鍛煉。與此同時,一系列貼心舉措也同步上線。每天17時后,學生們擁有豐富的運動選擇,可以前往冰上運動中心、網球館等多個場地場館盡情揮灑汗水。無獨有偶,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不少高校,開設的減脂課成為校園里當之無愧的“秒搶課”“明星課”。這些減脂課憑借顯著的效果,吸引了眾多學生的目光,大家踴躍報名,渴望通過課程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從容適應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當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備受社會關注。雖然大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呈現逐年提升的態勢,但優秀率卻偏低,與此同時,近視率、肥胖率居高不下。“脆皮大學生”現象更是多次登上熱搜,反映出部分大學生欠佳的身體素質。在一些高校組織的體能測試中,不少學生在長跑項目中半途而廢,氣喘吁吁;在引體向上等力量型項目中,能達標者寥寥無幾。這些現象都凸顯出加強大學生體育鍛煉、提升體質健康的緊迫性。
體育鍛煉對青年大學生的重要性體現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及長遠發展等多個層面,其價值不僅限于體質提升,更是綜合素質培養的基石。大學期間的鍛煉,具有打基礎的作用,其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遠超出校園階段,是一項面向未來的“戰略投資”,將在職業發展、健康管理、人格塑造、社會參與等維度持續釋放紅利。各地高校改進體測制度、推出各項課程改革舉措,都反映出高校在引導大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方面的積極探索。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塑造健康體魄,為一生發展筑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必須樹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改變重專業素養輕身體素質的傳統做法。一方面,從評價標準、考核形式、結果運用等多維發力,推動學生體育評價機制不斷優化升級。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改革,引導大學生從內心深處重視體育鍛煉,增強學生主動鍛煉、提升體質的內驅動力。例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體測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最終成績,還要考量學生在整個學期的鍛煉過程中的進步幅度、參與度等。另一方面,加強健康素養通識教育必不可少。高校應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舉辦健康講座、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健康素養,從而自覺養成勤鍛煉的習慣。
體育課程改革需要逐步實現從“我有什么教什么”向“學生需要什么教什么”的轉變,來一場“以學生為中心”的供給側改革。傳統的體育課程往往內容較為單一,常見的如跑步、體操等項目,難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高校應積極創新,設計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和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除了開設武術、游泳、籃球等特色課程外,還可以引入新興的運動項目,如飛盤、橄欖球等,讓學生在新鮮有趣的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同時,高校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和活動,如運動會、體育節等。這些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在比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競技意識。就像一些高校的“減脂課”成為“秒搶課”,究其原因,就在于與傳統體育課不同,這些課程往往配備體脂檢測、膳食指導等個性化服務,直擊當代大學生“熬夜+外賣+久坐”的生活方式痛點。它精準契合了大學生的實際需要,讓學生們在歡快氛圍中享受運動的同時,實現了修學分與“修身”的雙豐收。
引導大學生勤鍛煉,配套舉措不可或缺。體育設施和資源的不足是制約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應加大對體育設施的建設和投入,為學生開展體育鍛煉創設更可及、更便捷的條件。例如,一些高校通過“上天入地”“立體擴容”等方式挖掘潛力,拓展體育運動空間。他們利用校園的閑置空地,搭建起簡易的運動場地;對體育館進行改造升級,增加更多功能區域;在地下空間設置健身房、羽毛球館等。此外,高校還可以與周邊的體育場館、健身機構合作,為學生爭取更多的運動資源和優惠服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運動渠道。
(作者系唐山學院大學體育教學部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5日 第02版
作者:白慧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