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魚》,作者是陳沖。提起來陳沖,大眾對她的印象是女演員,但這還不夠,陳沖不是普通的女演員,而是演技實力派加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女演員,也是導演、制片人和作家。
在電影觀眾的視野之外,陳沖還有一個低調的身份鮮有人知,她還是位作家。陳沖1961年出生在上海,19歲的時候就開始寫作了。她在一次訪談中說:“我對閱讀的熱愛,我對文字的依賴,可能超過了我對電影的熱愛。”
陳沖認為,美麗必須和恐懼、殘忍共同存在才有意義。“殘忍”,從何而來呢?陳沖出生在1961年,童年時期經歷過特殊時期,父母知識分子的身份,反而變成的負擔和危險。父母因為職業和地位,經常受到社會的審視與批判,動不動就被拉去挨批斗,毫無尊嚴可言。陳沖在學校,也會聽到老師和同學對“知識分子家庭”的冷嘲熱諷。所以,陳沖的童年,總是蒙著一層陰影。
母親在陳沖的生命里,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然而,母親帶給陳沖的悲傷,卻也是最持久的。大部分時候,母親因為在“特殊時期”被批斗的緣故,總是沉默和悲傷,看到這樣的母親,陳沖只能跟著沉浸在悲傷里。2021年,母親因病離世,因為在特殊時期被隔離的緣故,陳沖沒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這成為她一生的遺憾。
你也許有一個疑問:這些跟“貓魚”有什么關系呢?
陳沖是上海人,“貓魚”是上海話,指拿來喂貓的小魚。貓魚本來應該是漏網之魚,但是夾在大魚之間被捕撈上來,進入菜市場。貓魚對于陳沖有特殊意義,小時候的某一天,陳沖的哥哥在清晨的菜市場買了貓魚,本來想喂貓,但是那條魚瞪著兩只眼睛很有活力,貓魚看著人的眼睛好像在傾訴,讓人心生不忍,于是陳沖的哥哥沒忍心拿來喂貓,把它放在了窗臺上。但是因為天氣寒冷,魚缸結冰了,貓魚被凍在冰里,所有人都以為貓魚死了,但是哥哥不甘心,把冰坨子放在馬桶里化凍,沒想到融化以后,貓魚竟然在馬桶里恢復了活力,游了起來。陳沖覺得那是一個奇跡,一個人童年的奇跡,就是日后永遠的奇跡。
哥哥和陳沖一樣,不僅善良,也是有才華和知識的人。可是造化弄人,哥哥陳川被診斷出嚴重的精神分裂癥,無法恢復到健康的心智,無法過上所謂正常人的生活。全家人在陪伴陳川治療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次希望和失望,拼盡全力照顧和嘗試新的治療方法,卻無法幫助哥哥陳川好轉。陳川就像一條被堅冰凍住的貓魚,貓魚可以重獲新生,而陳川卻被永久地冰封在精神健康問題的困境里。一起被凍住的,還有全家人的希望。陳沖多希望,貓魚的奇跡能發生在哥哥身上,可最終,這份奇跡只停留在的希望層面。
同時,“貓魚”兩個字這也在暗指陳沖自己的人生,經歷過哥哥失智、自己遭受性侵、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情感之路上的種種沖突,以及諸多沒能提及的生離死別和人生坎坷,陳沖在體會到殘忍的味道之后,依然保持活力,游弋于世間,化悲憤為藝術,創作電影,創作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奇跡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