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張云溪曾是中國京劇院著名的武生演員,一身功夫讓人拍案叫絕。他擅演的劇目有《三岔口》《武松打虎》《四杰村》《三打祝家莊》《獵虎記》等,每一出都是經典。
1955年,張云溪赴羅馬尼亞參加第5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獵虎記》奪得金質獎章。
張云溪還主演了《三岔口》《武林志》《岳云》《滄桑梨園情》等多部影片,深受觀眾好評。尤其是他在《三岔口》中飾演的“任堂惠”,深深刻在了戲迷的記憶里。
張云溪橫跨新舊兩個社會,是一本厚重的書。今天,“細品名人”在這里全方位介紹張云溪的人生經歷,及他的家事、情事……
年少成名,與張春華是黃金搭檔
張云溪1919年出生于上海,父親張德俊是著名的南派京劇武生,以短打武戲飲譽全國。
(蓋叫天為三子“小蓋叫天”說戲)
張德俊與李春來、蓋叫天、張桂軒,被譽為“江南武生四杰”。新中國成立后,張德俊進入北京的中國戲曲學校任教。
張云溪6歲拜叔父張德武為師,學習京劇武生。張德武的女兒張美娟是著名的京劇武旦,后成為“小常寶”齊淑芳的嫂子。
1925年,張云溪6歲時跟隨父親等人去臺灣演出。隨行的有馬春樵、馮志奎、薛德瑞、白玉艷等京劇名家,浩浩蕩蕩100多人。
當時中國臺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內地過去的人上島要經過嚴苛的檢查,張德俊等人花錢四處打點,才在臺北永樂座戲院落腳演出。
(年輕時的張云溪)
1926年,張云溪學戲兩年了,開始登臺演出,在《三岔口》等戲中演配角。
1927年,8歲的張云溪開始登臺主演《慈云太子走國》等京劇劇目。為了生存,張云溪隨戲班在桃園、新竹、花蓮、臺南等地流動演出。
他們除了在城里演,還在鄉下演過野臺子戲。臺灣的大戶人家也有辦堂會的習慣,張云溪多次隨戲班去唱堂會。
為了避嫌,男觀眾不點女演員的戲,女觀眾不點男演員的戲。張云溪是個孩子,長得機靈可愛,有一身好武藝,很討人喜歡,點他戲的既有男觀眾也有女觀眾。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臺北)
內地的戲飯難吃,在臺灣也一樣。一些有錢人欺負戲曲演員,還有日本浪人來戲班搗亂,逼女演員去陪酒。
尤其是日本警察,戲班更不敢得罪,每次演出都要將劇場最好的位置留給他們。
演出時間一到,警察晃一下手里的燈,戲即便沒有演完,演員也要離場,否則就會挨打。
張云溪11歲時因練功太狠,左胸腫得像饅頭,還化膿了。父母不敢讓他在醫院開刀,害怕孩子把命搭上。
一位好心的醫生同情張云溪,對張德俊夫婦說:不做手術孩子會沒命,我來給他做手術,如果出現什么意外,我把我的兒子賠給你們。張德俊夫婦這才同意兒子接受手術。
(早年張云溪)
做完手術,張云溪昏迷三天三夜后,終于蘇醒過來了。
1931年,由于時局動蕩戲班解散了,張云溪隨父母回到內地。張云溪在臺灣演了6年戲,對那里有很深的感情,將臺灣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從臺灣回到天津后,張云溪在天津拜師學藝。在陳秀華、姚喜成、李蘭亭等名師的親授下,他學會了《珠簾寨》《捉放曹》《八大錘》《惡虎村》《鳳凰嶺》《兩將軍》等優秀劇目。
張云溪天賦好,有一身好功夫,嗓子倒倉后,他專工武戲,成為京劇武生中的佼佼者。
1933年,張云溪加盟重慶劇社,擔任三牌武生,演出了《金水橋》《挑滑車》《長坂坡》等著名武戲。
1938年,張云溪闖關東,成為東北地區的頭牌武生,經常與周信芳、蓋叫天等人同臺演出。
1948年,張云溪與武丑張春華在北平組建“云華社”,自此結成黃金搭檔。
新中國成立后,張云溪與張春華一同進入中國京劇院,兩人合作演出的《三岔口》《四杰村》《武松打虎》《獵虎記》《五鼠鬧東京》《三盜令》等武戲出神入化,堪稱經典。
1951年,張云溪赴柏林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與張春華等人配合,表演《三岔口》《武松打店》《水簾洞》《紅桃山》四出武戲,勇奪集體一等獎。
1952年,張云溪與張春華合作演出《三岔口》,榮獲文化部頒發的演員一等獎。
張云溪與張春華臺上是搭檔,臺下是兄弟。張春華1924年出生于河北武清(今屬天津),比張云溪小5歲,張云溪是哥哥,他是弟弟。
1999年10月17日,張云溪不幸在北京離世,享年80歲。送別張云溪,張春華很悲痛。
晚年的張春華得了腦梗、心梗,后又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不認識人,認知出現障礙。他常年臥床,但只要一聽到“張云溪”三個字,張春華就眼睛放光,恢復一些記憶。
(武丑張春華年輕時劇照)
張云溪與張春華在京劇界被譽為“二張”,兩人合作的《三岔口》演了近1700場,他們在舞臺上合作了40年,比夫妻待在一起的時間還多。
1976年,張云溪、張春華主演的《三岔口》被拍成了京劇電影。該片在全國公映,引起轟動,成為永恒的經典。
2019年3月5日,張春華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這對黃金搭檔在天堂里還會合作演戲嗎?
與云燕銘真心相愛,卻沒能走到一起
(張云溪年輕時照片)
張云溪身高1.72米,年輕時長得俊秀帥氣,玉樹臨風。他與父母從臺灣回到內地后,先在天津學戲,后又在北平學戲。出師后,他加盟尚小云創辦的重慶劇社。
張云溪在北平學戲時,認識了同樣在北平學戲的云燕銘。兩人青梅竹馬,彼此心中播下了愛的種子。
云燕銘192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比張云溪小7歲。她的父親是廣東南海人,因逃婚來到山西大同。
(云燕銘)
云燕銘的人生坎坷,父母離婚后,母親帶著她改嫁京劇花臉演員朱喜芬。
云燕銘小小小年紀就登臺演戲,幫助母親和繼父贍養兩個妹妹。
云燕銘學程派青衣,長得明眸皓齒,美目傳神。張云溪與云燕銘真心相愛,兩人長大后就是奔結婚去的。
舊社會戲曲演員社會地位很低,外界看不起他們,同行之間也相互輕視。
1938年,張云溪19歲了,為了生存準備闖關東。臨走之前,張云溪托父母去云燕銘家提親,想將婚事定下來,過幾年再結婚。
(云燕銘)
張德俊唱了大半輩子戲,飽受欺凌,不愿讓兒子娶一個唱戲的,堅決反對兒子與云燕銘戀愛。
舊社會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輕人在婚姻上沒有主動權。張云溪將父母的態度告訴了云燕銘,她很難過,在家里哭。
云燕銘的母親新蘭秋也是京劇演員,不堪張家父母的歧視,便放出狠話:我女兒就是一輩子嫁不出去,也不嫁給唱戲的。
兩邊父母較勁,受傷害的是張云溪和云燕銘,兩人就這樣錯過了。
但張云溪和云燕銘一直放不下這段感情,可在舊社會,他們的力量太薄弱了,沖不破方方面面的束縛。
(云燕銘與馬彥祥結婚照)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張云溪與云燕銘都成為中國京劇院的演員,張云溪早已結婚做爸爸了,而云燕銘還待字閨中。
云燕銘知道,自己這輩子與張云溪無緣,不再抱幻想。1950年4月3日,云燕銘嫁給了大自己19歲的戲劇名流馬彥祥。
婚后,云燕銘生下了女兒馬思敬、兒子馬思敦。
(云燕銘與一雙兒女)
在中國京劇院,張云溪與云燕銘合作演出了《獵虎記》等多出京劇。
當時張云溪是中國京劇院二團團長,因為工作關系與云燕銘接觸比較多。1956年8月,張云溪還與云燕銘、杜近芳、張春華、袁世海等人去智利、阿根廷、巴西、烏拉圭演出,歷時近一個月。
團里有人出于嫉妒,傳張云溪與云燕銘的緋聞,說兩人舊情復燃。這給云燕銘的婚姻埋下了隱患。
1958年,云燕銘與馬彥祥離婚了,帶著一雙兒女去哈爾濱京劇院,此后她單身到死。
(張云溪、云燕銘與法國演員合影)
張云溪是個理性的男人,自己有家庭,云燕銘也有家庭,他與云燕銘始終保持普通同事關系。
云燕銘去了哈爾濱京劇院后,兩人很少再相見。不可否認,張云溪與云燕銘真心相愛,但他結婚做爸爸后,從未在感情上傷害過妻子和家庭。
與袁世海、劉宗楊是連襟,還差點與譚元壽成連襟
(張云溪與妻子遲淑媛結婚照)
上世紀30年代末,張云溪結婚了,他的妻子遲淑媛也出身于梨園世家。遲淑媛的父親遲景昆是著名的京劇武生,生有4個女兒,遲淑媛在家排第二,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有兩個妹妹。
張云溪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一開始他與遲淑媛沒有感情。遲淑媛性格溫和,知書達理,凡事都聽張云溪的。
張云溪不忍心傷害這樣善良、樸實的老實姑娘,以真心善待她,漸漸產生了感情。
婚后,張云溪與妻子生下了5個兒子2個女兒。他的大兒子名叫張啟明,自小跟隨張云溪學唱京劇武生,成年后改行當醫生。
張云溪先生之子張啟忠
張云溪的二兒子張啟正是京劇文武丑演員,三兒子張啟忠是京劇武生演員,他的妻子徐佩玲是北京京劇院的梅派青衣。
張云溪的四兒子張啟善是京劇武生演員,五兒子張啟全沒有學京劇,在北京方莊開飯店。
張云溪的長女張予慧是陜西省京劇院的演員,次女張予懿是舞蹈演員。
張云溪的妻子遲淑媛做了媽媽后,退出梨園在家相夫教子,張云溪一個人掙錢養家。
張云溪一個人掙錢養一大家子,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張云溪是大孝子,他將自己的收入全交給父母管理,公婆再發錢給遲淑媛養家。
(張云溪《三打祝家莊》劇照)
張云溪的哥哥因病早逝,嫂子沒有改嫁,帶著兩個女兒生活。張云溪一直養嫂子一家,直到兩個侄女結婚成家。
按說張云溪為人父為人夫,應該將收入全部交給妻子管理,而他卻將收入交給父母,善良的遲淑媛沒有與丈夫吵架。
張云溪的妻姐遲溫媛嫁給了京劇武老生劉宗楊,劉宗楊的外公是京劇大家楊小樓。
劉宗楊也有一身好武藝,擅演的劇目有《打漁殺家》《甘露寺》《群英會》等。
劉宗楊此前有過一次婚姻,有3個兒女,與遲溫媛又育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1945年,劉宗楊因肺結核在北京病逝,年僅32歲。
劉宗楊(1913年-1945年)
張云溪還有個連襟是京劇大家袁世海。袁世海的妻子遲福媛是家里最小的女兒,兩人1945年結婚。
袁世海有過一次婚姻,妻子早逝后,他與遲福媛再婚。袁世海與遲福媛生有一個兒子,名叫袁少海,也是著名的京劇演員。
張云溪與袁世海是中國京劇院的同事,兩連襟經常搭臺演出,兩家關系融洽,經常走動。
京劇名家譚元壽也差點成為張云溪的連襟,這是怎么回事?
(譚元壽演出《野豬林》)
譚元壽1929年出生于北平的梨園世家,曾祖父譚鑫培、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都是響當當的京劇大師。
譚元壽4歲開始學戲,9歲入富連成科班學藝。1944年,譚元壽隨富連成科班赴沈陽演出,見到了大名鼎鼎的張云溪。
那時張云溪已經紅遍東三省,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當時東三省淪陷,日本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人吃白米,只能吃高粱米。譚元壽等人吃不慣,張云溪冒著生命危險,給譚元壽送去半袋白米。
張云溪為何如此善待譚元壽?原來,張云溪妻子的三妹已經被父母許配給了譚元壽,兩人已經在北平訂婚了,準備過段時間就結婚。
(譚元壽飾演京劇電影《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譚元壽在沈陽演出期間,張云溪對他非常關照。譚元壽過意不去,張云溪總說:我們很快就會成為親戚了,我照顧你也是應該的。
誰知1945年,張云溪妻子的三妹突然病逝,張云溪沒法與譚元壽做連襟了。但譚元壽與張云溪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一輩子喊張云溪“二姐夫”。
1997年,譚鑫培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張云溪冒著嚴寒,坐著輪椅來參加活動。譚元壽非常感動,握著他的手淚光盈盈。
女婿是大名鼎鼎的李富榮,外孫是《漢武大帝》的主演
(張予懿與李富榮)
張云溪的二女兒名叫張予懿,1945年出生。張予懿遺傳了父親優良的藝術基因,從小能歌善舞,亭亭玉立。
中學畢業后,她考入北京舞蹈學院學習民族舞。1963年,張予懿畢業后被分配到遼寧歌舞團工作。
1964年春節前,張予懿放假回北京。遼寧省一位排球運動員給她介紹對象,男方名叫李富榮,是大名鼎鼎的乒乓球世界冠軍。
李富榮1942年出生于上海,比張予懿大3歲,身高1.72米的他被球迷譽為“乒壇美男子”,當年紅極一時。
(李富榮)
從1961年到1964年,李富榮以主力隊員的身份,兩次幫助國乒男隊獲得世乒賽男團冠軍,他還兩次獲得男單亞軍。
李富榮帥得天下無敵,球技精湛,很多女球迷將他當作心目中的男神,紛紛給他寫求愛信。
媒人介紹張予懿去見面時,張予懿對愛情不抱希望,覺得李富榮名氣太大,長得太帥,看上她這位普通的舞蹈演員。
張予懿從小學習舞蹈,氣質優雅,李富榮對她一眼定情。張予懿也愛慕李富榮的帥氣和滿身光環。
李富榮(左)與隊友合影
張予懿返回遼寧歌舞團后,經常會收到李富榮的來信,她及時回信,兩人在信里談火辣辣的戀愛。
1968年5月1日,張予懿與李富榮在北京結婚。婚后夫妻兩地分居,1969年,李富榮夫婦的大兒子李競在北京降生了。
張云溪和妻子考慮到女兒女婿兩地分居,生活不方便,主動幫女兒女婿照顧兒子。
李富榮在北京,因為訓練比賽忙,很少去看望兒子,張云溪沒有一句怨言。
(張云溪與盧軍)
1972年,李富榮退役在國乒隊執教,一直想將妻子調回北京。可他是體育系統的,與文藝系統不搭界,張云溪便四處托人,于1974年將女兒調入北京歌舞團工作,結束了女兒女婿的分居生活。
1977年,張予懿在北京生下小兒子李樂。李富榮想生個女兒,沒想到又是個兒子,賭氣不去醫院,為此張予懿與丈夫鬧矛盾。
張云溪夫婦將女兒接回自己的家坐月子,并做女兒女婿的調解工作,化解了兩人的矛盾。
李富榮當運動員時是世界冠軍,轉型做教練后,延續了賽場外的另一種輝煌。
(李富榮)
1990年,李富榮擔任國家體委訓練局局長,后又升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張云溪從不給女婿添煩惱,不讓他幫忙辦事。有時朋友找上門來,想托張云溪找女婿拉關系,張云溪捱不過面子,會告訴女婿。
李富榮在不違反規定的前提下能幫則幫,幫不了他會如實告訴岳父,張云溪表示理解。
張云溪的外孫李樂身高1.81米,長相帥氣,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李樂主演了《防守反擊》《國球手》《金粉世家》《風塵三俠之紅拂女》等影視劇。
李樂《漢武大帝》劇照
2003年,李樂因在58集古裝歷史劇《漢武大帝》中飾演“霍去病”,而被觀眾所熟知。
2012年,李樂下海經商,在北京創辦了一家廣告公司,經多年打拼,李樂身家豐厚。
然而張云溪沒能看到外孫的成功,因年輕時練功太狠,晚年的張云溪身上有很多老傷,70多歲就坐上了輪椅。
病榻上的他還出版了作品《藝苑秋實》一書,受到廣泛歡迎。1999年11月17日,張云溪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
張云溪人品藝品俱佳,在京劇界有口皆碑。他是京劇武生中的佼佼者,主演的《三岔口》《三打祝家莊》等優秀京劇劇目,是永恒的經典。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