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采訪團在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參觀考察。
(本文配圖均由湖北省僑聯提供)
采訪團在湖北省武漢市體驗光谷空軌。
采訪團在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參觀。
采訪團在位于湖北省荊門市的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參觀。
掃碼觀看視頻
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這里以長江文明、荊楚文化享譽世界,更是一片奮發向上、銳意創新的沃土。從華媒視角看湖北,荊楚大地的精彩故事將會如何呈現?
近日,“‘追夢中華·知音湖北’2025海外華文媒體荊楚采訪行”活動在湖北舉辦。多國華媒代表深入武漢、襄陽、宜昌、荊門等地參觀采訪,品千年文化、贊科技活力、看綠色發展、搭合作之橋。
海外華文媒體常年深植海外,服務當地受眾,對于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多名華媒人表示,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用生動的筆觸、精彩的鏡頭,讓更多海外朋友感知湖北,讀懂中國。
①品千年文化——
“看見湖北‘既古老又年輕’的文化基因”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之畔,湖北省博物館內,從湖北九連墩戰國楚墓2號墓出土的虎座鳳架懸鼓歷經兩千多年歲月洗禮,依舊光彩照人。
高大的玻璃罩內,彩繪的鳳鳥揚首昂然展翅,張力十足;鳳的雙足踏在蜷臥著的猛虎背上,碩大的鼓懸掛在兩只鳳的頸部。在展廳燈光的照射下,文物表面黑、紅、黃、藍、銀灰等色彩熠熠生輝,展現了戰國時期楚國的高超藝術表現力,也將荊楚地區崇尚“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悄然呈現。
漫步在改造升級后煥然一新的湖北省博物館,華文媒體采訪團飽覽貫穿荊楚文化發展史的代表性文物,縱覽荊楚文脈傳承歷程,感受荊楚文化中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的精神底蘊。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這里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山河壯美、產業發達、交通便利,是中國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省份之一,以長江文明、荊楚文化享譽世界。”湖北省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兼秘書長侯繼文介紹,湖北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楚文化的發祥地、三國文化的富集地、革命文化的策源地之一,荊楚文化中包含的篳路藍縷的奮斗精神、大象無形的開放胸懷、一鳴驚人的創新意識、上善若水的和諧思想、一諾千金的誠信品德和九死未悔的愛國情懷,共同構成了荊楚文化的豐富內涵,形成了荊楚文化鮮明的精神標識。
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景區,“夜上黃鶴樓”光影秀用絢麗的燈光演繹了黃鶴樓的前世今生。采訪團登臨五層觀景廊,放眼望去,繁華都市的萬家燈火倒映在寬闊的江面之上,武漢長江大橋如銀鏈般串起兩岸美景,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
行程中,采訪團還參觀了諸葛亮故居古隆中、荊門市博物館、當陽市關陵等文博機構和歷史文化名勝,領略湖北的歷史文化魅力。
“我們將用相機記錄湖北的美好瞬間,用手中的筆書寫湖北的感人故事,把海外媒體人眼里湖北的高質量發展成果、優秀傳統文化和創新精神講給世界聽。”馬來西亞海內外傳媒集團主席續炳義說。
作為湖北荊州人,科特迪瓦《西非華聲》主編金浩對家鄉的歷史文化飽含感情。他說,海外華文媒體是中國故事的天然傳播者,大家能用鏡頭記錄襄陽唐城夜游的盛景、用筆觸描繪宜昌三峽大壩的壯闊、用鏡頭捕捉荊門屈家嶺農耕文明的密碼,讓世界看見湖北“既古老又年輕”的文化基因。
“期待海外華文媒體通過展現湖北在‘支點建設’中的成效,展示湖北悠久的長江文明和荊楚文化,提高湖北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湖北故事。”湖北省僑聯副主席王慧萍說。
②贊科技活力——
“中國技術‘出海’惠及世界多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4月的武漢,櫻花盛開,春意盎然。“光谷光子號”空軌也換上“櫻花新裝”,喜迎八方來客。采訪團一行踏上中國首座懸掛式“空中列車”,透過玻璃地板和全景車窗,東湖的波光與九峰山的蒼翠在腳下流轉,星羅棋布的科創中心、文化地標與生態長廊在眼前閃耀,“人游空中,景閃窗外”的科幻感令團員們連連贊賞。
“乘坐全自動無人駕駛的光谷空軌,讓我們瞥到一個‘創新光谷’、一個‘美麗光谷’。”美國《中美郵報》記者魏炯才說。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被譽為中國光谷。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制造基地。采訪團循“光”而行,探訪“追光之城”的科技創新。
一根光纖,連結萬物互聯的未來。在武漢長飛光纖,一根空芯光纖上,能支撐超千萬用戶同時觀看高清直播。憑借自主創新的精神,長飛光纖不斷刷新全球光通信傳輸紀錄。“長飛光纖的先進科技正走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公司已在印尼、南非、波蘭建立了8個生產基地,讓更多人走進互聯互通的世界。”華媒代表感嘆。
一枚芯片,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農機裝‘北斗’,種地‘不見人’”的智慧農業生產場景,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湖北農村地區。在僑資企業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采訪團一行看到,該公司研發的北斗芯片,不僅為農機“開眼”,還為除草機、北斗智能定位卡、共享單車等“導航”。北斗高精度導航定位技術在農業、交通、安全監測、測量測繪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令采訪團成員興致盎然。
一項技術,造福全球女性。走進武漢蘭丁智能醫學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墻面大屏上密密麻麻快閃的“數字細胞”。“我們用人工智能(AI)大數據模型給細胞辦了‘身份證’,30秒內就能‘捕捉’到癌變細胞。”該公司董事長孫小蓉介紹,“蘭丁”研制的全球首臺宮頸癌診斷機器人,可在檢測效率提升百倍的同時,大幅降低檢測費用,“這種低成本的AI篩查技術已在10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落地”。
“光谷之‘光’折射的是一個兼具開放品格和奮斗精神的湖北和中國。”采訪團一行表示,光谷的多項科技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技術“出海”惠及世界,尤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福音。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駛向全球。活動期間,采訪團走進湖北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矩陣,實地感受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在新能源汽車東風納米制造工廠,機械臂精準舞動,AGV無人車穿梭,一輛輛東風汽車在現代化流水線上組裝、成型;在比亞迪產業園,被稱為“刀片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格外吸睛。相較于傳統磷酸鐵鋰電池,其體積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意味著電池的續航里程將提升50%以上。多名華媒代表表示,深刻感受到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實力和成就,將把中國車企綠色發展和智能制造的成果展示給世界。
③看綠色發展——
“在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間探索‘綠色辯證法’”
“硅氣凝膠材料是世界上已知最輕的固體材料,在空氣中會浮起來,可用于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在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各類新材料讓華媒人嘖嘖稱奇。“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轉型示范園區”的標語,吸引許多人駐足拍照。
技術向新,產業向綠。作為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大保護的主戰場,湖北省始終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被稱為長江大保護“立規之地”的宜昌,采訪團深入了解當地綠色轉型及發展成就。
電池全生命周期包括哪些環節?在湖北宜化氯堿新能源項目和寧德時代——邦普一體化新能源產業園,采訪團仔細聽取企業負責人的介紹。該園區以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為核心,整合“磷礦—前軀體—正極材料—電池回收”等多環節業務,覆蓋電池全生命周期,與母公司寧德時代形成上下游優勢互補的電池全產業鏈循環體系。
“推動沿江一公里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宜昌決心很大”“傳統行業提質升級,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綠色發展成績實打實,令不少華媒代表直呼“采訪到了干貨”。
在燈塔廣場,昔日荒蕪的江灘已蛻變為生態綠洲,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乘船通過葛洲壩船閘,感受“水漲船高”的奇妙體驗;夜幕降臨,長江兩岸璀璨的燈光秀與江面波光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現代與自然交融的美麗畫卷……采訪團一路走,一路看,用心用情記錄大美長江風采。
“我實地感受到了長江文明的磅礴生命力,驚嘆于宜昌在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間探索出的‘綠色辯證法’。”澳門商報新媒體編輯中心主任洪小雅說,如何讓有限空間承載更多公共生態價值?宜昌的發展思路值得借鑒。
在襄陽谷城縣堰河村,一幅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這個藏在青山綠水間的小村莊,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漫步在整潔的村道上,茶香四溢,游人如織。2024年,這里接待游客超過80萬人次,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美國《華爾街先驅報》執行總編殷杉在探訪后贊嘆不已:“堰河村用生動的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我要把這里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④搭合作之橋——
“讓更多國際友人感知湖北、讀懂中國”
踏入荊門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兩面特殊的“墻”吸引了采訪團的目光。駐足細看,這“墻”竟是由老電視等電子廢棄物打造而成,斑駁的舊零件拼出獨特的工業美學。“資源有限循環無限”“開采城市礦山,點亮美麗中國”兩行標語,描繪著企業的綠色發展藍圖。
展示墻上,一組記錄企業與印尼合作的圖文資料,引起了印尼《鹿見寰宇》新媒體社長章維佳的興趣。通過深入采訪,她了解到,格林美是首個布局印尼的中國新能源企業,其印尼基地如今已擁有15萬金噸鎳的年產能。“印尼資源+中國技術+全球市場”的創新模式,不僅穩固了關鍵資源供應,更如強勁引擎,推動著當地經濟加速發展。章維佳當即表示:“等回到印尼,我一定要去拜訪當地的湖北企業,在信息分析、新聞宣傳上出份力。作為華媒人,我會聚焦中國企業‘出海’故事,讓更多人看見合作共贏的魅力!”
以“僑”為橋,融通世界。活動期間,華媒人深入湖北各地,挖掘出許多新僑創業與中外合作的鮮活案例,為講述湖北故事、中國故事積攢了豐富素材。
在武漢,活動開幕式現場,一股若有若無的藥香悠悠飄散,引得不少華媒人循香而來。在中醫義診區,武漢惠姓醫療集團總經理張凱正帶領團隊忙碌著。
張凱是惠姓醫療第四代傳人,也是一名歸僑創業者。他曾在日本旅居15年。2014年歸國后,他拜湖北中醫藥大學歐陽忠興教授為師,潛心研習中醫精髓,融合日本前沿醫學經驗,創辦武漢惠姓醫療集團。
“醫者仁心、惠濟百姓,這是我們始終堅守的初心。現在每年能服務10萬人次。”張凱說,“湖北和武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才和技術優勢,政府部門的幫扶政策、僑聯的暖心支持,更是給我們創業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近年來,張凱還致力于推動中醫走向海外,惠及更多華僑華人。“中醫不僅能治病,更蘊藏著中華文化的根,能觸動華人的心。”他的一番話,令許多華媒人深受觸動。
埃及中國周報副社長朱新娥則對宜昌安琪酵母公司贊不絕口。“2013年,這家企業就在埃及建廠,通過挖掘當地豐富的糖蜜資源,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埃及。”朱新娥感慨道,“這不僅提升了當地制造業水平,還為埃及市場帶來高品質的酵母產品,助力雙方互利共贏!”
“湖北就像一幅創新與文明交織的‘雙面繡’。我愿以筆為橋,借助雙語平臺,把湖北高質量發展的精彩故事,還有長江文明的獨特魅力,傳遞給世界,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湖北、讀懂中國!”朱新娥說。(記者 李曉宏 李嘉寶 高喬)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25日第06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