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災難電影《后天》中描繪的“全球氣候在幾天內急轉直下”的劇變,如今有了科學依據。4月23日,“2025未來地球:科學與應用大會”正式開幕,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興華卓越講席教授陳德亮在特邀報告中提出警告,“全球氣候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超過臨界點時會產生很突然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未來地球計劃”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發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署等組織共同牽頭組建的大型科學計劃。本次大會由“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主辦,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中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等單位承辦。在開幕式上,世界氣象組織主席阿卜杜拉·艾哈邁德·阿爾曼杜斯高度稱贊中國氣象系統的快速發展及其對世界氣象組織的重大貢獻。他表示,中國不僅通過地面站和氣象衛星網絡在加強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多災種預警系統和國家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方面也取得成功經驗,為其他會員國落實世界氣象組織決議和倡議提供了典范。
在隨后的特邀報告中,陳德亮在題為《復雜的地球系統:韌性和臨界》的報告中介紹稱,地球系統是屬于科學定義的“復雜系統”,我們除了用地球科學、地質學、地理學等研究地球本身之外,地球系統的發展應該更關注人類系統引起的全球變化問題,而“氣候研究是復雜地球系統研究的典范”。
近年來不斷有氣候懷疑論者質疑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宣稱“全球氣候變暖是個謊言”,“因為目前并沒有看到全球氣候的明顯變化”。但陳德亮介紹說,復雜系統里面有臨界動力學問題,系統在臨界點附近會表現出鮮明的非線性特征,也就是突然變化。對于地球系統而言,它發展到一定階段,超過臨界點時會產生很突然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不可逆的,這是必須要研究的現象。科學界經過嚴謹討論后,已經把氣候臨界點寫入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
目前主流科學界認為,隨著全球溫度持續升高,地球氣候系統越來越逼近臨界點。地球氣候系統15個已知的氣候臨界點中的9個,包括亞馬孫雨林、北極海冰、大西洋環流、北方森林、澳大利亞珊瑚礁、格陵蘭島冰原、永久凍土、西南極冰原和東南極冰原等已經處于或者接近臨界點狀態。
陳德亮表示,地球系統的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時,也會影響臨界點。“例如人類無窮地利用資源、消耗資源時,導致環境韌性不斷被削弱。地球氣候的臨界點就會更快到來。”但陳德亮也強調,如果能預測臨界點,對以后的政策制定和降低風險非常有價值。(馬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