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華系列展·“書韻流長”古籍修復技藝展。郭苑甫 攝
“輪到我了吧?我也想要一幅《伯遠帖》!”4月24日上午,在省圖書館舉辦的“‘書韻流長’古籍修復技藝體驗活動”現(xiàn)場,李晉與幾位觀眾圍在長桌前,看著一幅精美書法拓片被輕輕掀起,急切地表達著參與碑刻傳拓活動的想法。
李晉圍著的桌上,3塊青石,均一尺見方,平平整整,上面鐫刻著一幅幅書法作品。定睛觀察,只見碑刻文字流暢,俊麗秀雅,是《伯遠帖》《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這3件東晉書法作品,而且碑刻字跡十分清晰,細節(jié)還原度高,令人賞心悅目、參與積極性大增。
“手勁稍微小點,濕度要控制好。”任俊偉——山西省古籍保護中心資深修復師,現(xiàn)場為觀眾示范碑刻傳拓技藝。他取出一張蟬翼紙覆在《伯遠帖》碑刻上,用小壺噴出細細水霧,將紙面打濕,使其與碑刻盡量貼合,再用棕刷由里向外輕刷紙面,碑刻字跡隨之顯現(xiàn),逐漸清晰。等待紙張變干的時間里,任俊偉一邊扇扇子加速蒸發(fā),一邊向觀眾介紹:“《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為啥叫《伯遠帖》?因為這是寫給伯遠的一封信。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雖然名氣不如王羲之大,但是也不差啊!而且《伯遠帖》是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書法真跡,特別珍貴。”
說話間,紙張變干,將碑刻緊緊包裹、完全貼合。此時,圓圓的拓包出場,蘸了墨汁輕輕在宣紙上補墨。了解了《伯遠帖》的藝術(shù)價值后,李晉對自己的拓片產(chǎn)生濃厚興趣,不時發(fā)問:“邊上不需要補墨嗎?”“先輕輕拓一遍,然后再補邊。”任俊偉回答。墨汁干透,書法拓片宣告完成。黑白兩色呈現(xiàn)的字跡纖毫畢現(xiàn),簡約中透露著華美氣息。紙張被輕輕掀起時刻,李晉與周圍參與者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碑刻傳拓參與者積極,人氣旺盛。線裝書縫制、雕版印刷、紙扇捺印3個項目也很受歡迎。“針腳要像春蠶吐絲,既不能太密顯得笨拙,也不能太疏失了筋骨。”“要像給小貓順毛那樣,從版心往四周發(fā)散著刷。”“捺印作為人類最早的信用憑證形式,其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每個體驗項目現(xiàn)場,工作人員均熱情講解,傳授知識,隨著時間推移,李晉的DIY文創(chuàng)作品也在增多:“一團和氣”雕版印刷作品,蓋有“福”“吉”印章的扇子,“順遂”拓片,式樣古樸的線裝書……
“每天接待觀眾數(shù)千人,觀眾的積極性非常高,不僅免費體驗活動,觸摸傳承千年的文化,而且收獲了一批喜愛的文創(chuàng)作品,可謂收獲滿滿。”任俊偉說。記者 賈尚志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