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到6.62億人,使用率達59.7%。但同時,微短劇行業也面臨盜版困境,與之相關的洗稿抄襲、搬運盜播、售賣盜版、重復侵權等版權問題也日益凸顯。”4月18日,中國版權協會發布了“2024年中國版權十件大事”,其中之一為“加強微短劇版權保護與發展成行業共識”,并宣布成立了微短劇工作委員會維權中心。
日益頻發的微短劇侵權盜版現象正在擠壓行業的正版市場,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同時,盜版內容背后的非法網站,往往也是滋生詐騙等犯罪的溫床,危害觀眾群體的切身利益。
微短劇的內容版權方正在遭遇怎樣的版權侵權風險?正版制作方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數家來自微短劇行業集創作、制作與發行于一身的內容公司,向《法治周末》記者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微短劇盜版資源泛濫
“今日短劇上新推薦,鏈接:……”“短劇大集合,K鏈接:……,D鏈接:……”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熱門微短劇才上線付費端或免費端,就有不少賬號在相關話題頁面向觀眾指路盜版資源的網盤鏈接。甚至一些專門分享微短劇資源賬號,還會提前“偷跑”一部分或全部的上新微短劇內容。
此外,記者發現,在部分網絡交易平臺上,存在大量出售微短劇盜版資源的賬號,有盜版資源鏈接合集、盜版網站、盜版軟件、盜版小程序等不同形式,價格在1.5元至15元左右不等,商家基本都宣稱“一次購買”,可享“9999+短劇合集”“19999+部全網短劇”“包含全網99%以上短劇”等。
“剛開始也花錢看,同一部短劇,有的劇場花幾元就能看完,有的劇場要花幾十元到上百元,價格太不明確了。自從知道有人專門分享資源鏈接后,就覺得沒必要花錢看了。”北京的微短劇愛好者李海(化名)坦言,雖然很多短劇最后都會上免費端,“但盜版資源往往很快,可以搶先看”。
頭部短劇廠牌“聽花島”VP李元君直言:“在短劇發行階段,網盤盜版、搬運、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盜版售賣等各種形式的盜版,是最主要的版權侵權風險。”例如,其最近推出的四川方言短劇《家里家外》廣受好評,然而該短劇在快手平臺上卻存在大量盜版視頻合集、話題,甚至通過篡改片名的方式,逃避版權方的維權追查。
極劇短劇CEO王超進一步解釋了短劇在發行過程中面臨的五大版權侵權風險:網盤盜版與非法傳播,盜版者通過網盤、Telegram等渠道低價售賣或免費分享資源,直接影響正版收益;二次剪輯與搬運侵權,如“切條搬運”和影視解說類賬號未經授權的二次創作,不僅分流正版流量還可能歪曲劇情;AI換臉和AI配音惡搞衍生侵權,網友利用AI技術進行明星換臉或劇情魔改,可能引發肖像權和名譽權糾紛;平臺審核漏洞導致的盜播,中小視頻平臺和聚合APP常成為盜版溫床;海外無授權翻譯轉載,被私自翻譯上傳至YouTube等國際平臺。
版權方多管齊下維權
“某海外MCN機構通過偽造授權文件,非法獲取了我們公司5部熱門短劇的發行權,在YouTube平臺建立專屬頻道進行分發,累計獲得超過300萬次播放,并通過廣告分成獲利約15萬美元。”王超分享了公司在發現一起跨國版權侵權現象后,成功維權的經歷。經過三輪談判,侵權方最終同意支付8.5萬美元的賠償金,并簽署了不再侵權的保證協議。
發現侵權后,極劇短劇立即啟動應急機制,使用區塊鏈存證等技術對侵權頁面、侵權賬號及收益數據等進行取證;整理、翻譯并公證認證包括劇本著作權登記證書、拍攝許可證、演員授權協議等在內的17項權屬證明文件;聘請具有相關豐富經驗的當地律師事務所,在48小時內完成侵權通知起草和提交,持續跟進平臺處理進度;在平臺下架侵權內容后,通過專業會計團隊核算了實際損失,并據此提出了合理的賠償要求。
“面對充滿復雜性和專業性的跨國維權,快速反應機制確保了關鍵證據的及時固定;專業化的權屬文件管理為維權提供了堅實基礎;本地化法律團隊的選擇直接決定了維權效率。”王超介紹,極劇短劇已經將這個案例的經驗標準化,納入了公司的版權保護操作手冊,并定期對相關團隊進行培訓演練。同時,加強了海外合作伙伴的資質審核,從源頭上防范類似侵權事件的發生。
此外,為應對版權侵權風險,極劇短劇還采取數字水印、DRM加密等技術防護,結合法律手段發送侵權通知,并通過提前分銷、會員訂閱等商業策略降低盜版動機,對二次創作實施適度授權管理,構建全方位的版權保護體系。
而聽花島除了通過自身法務團隊直接打擊盜版外,還通過與第三方服務商合作進行版權保護,對于嚴重的版權侵權行為,會采取訴訟、報警等手段進行維權。
去年11月,為回應微短劇行業企業的普遍呼聲,構建行業良好的版權秩序與生態,中國版權協會成立了中國版權協會微短劇工作委員會,首批發起單位共20家,包含抖音、快手、愛奇藝等。該委員會向微短劇行業從業者發出《關于維護微短劇行業版權秩序、推動微短劇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包括提升版權法律意識,抵制侵權盜版行為;貫徹主管部門要求,營造健康發展環境;建立健全版權制度,切實履行法律義務;強化行業協同聯動,加強行業自律共治;暢通授權使用渠道,推動版權合作共贏等。
盜版侵權維權存難點
在微短劇精品進程加快、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盜版侵權問題損害了權益人的合法收益,從而影響了創作者的積極性,導致相關人才流失和崗位萎縮,制約了微短劇產業的高質量健康發展。
面對盜版,盡管相關從業者一直采用多種手段進行版權保護,但“維權難”是行業的普遍共識。
“侵權的隱蔽性特別高,已經出現了規避監測的技術手段;取證困難,尤其是海外網站上的侵權視頻會更換IP地址,給證據固定帶來困難;著作權人的證明流程復雜,尤其是涉及多方合拍的影視劇,需要提供合同、發行許可證、版權登記證明等諸多法律要件,維權法律門檻高;影視版權案件判賠較低,時間周期長,導致維權成本高、侵權成本低。”完美世界影視相關負責人細數著微短劇行業版權侵權維權面臨的困難。
王超也對侵權隱蔽性強、證據保全難、維權成本高等維權困難表示贊同,“盜版團伙會注冊幾十個馬甲賬號輪流上傳,且賬號大多是用虛擬手機號注冊,根本找不到實際運營者,平臺封號對他們來說不痛不癢;最讓人抓狂的是證據時效性,有次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的侵權賬號,等走完錄屏、公證流程對方已經把視頻刪得干干凈凈;侵權方抄襲一部短劇可能賺50萬元,最后判賠也就10萬元至15萬元,這買賣對他們來說太劃算了,而我們維權還要花費數萬元至十幾萬元”。
此外,王超進一步指出,平臺的規則不一和投訴流程不同也造成了維權困難。李元君也認為,除了侵權量巨大,部分平臺處理不及時也是維權面臨的困難,其建議各平臺開通專項投訴通道,對于侵權責任主體進行判罰甚至關停賬號,同時呼吁微短劇創作者提高版權意識、共同維護并打造健康的短劇內容生態。
多維度創新完善版權保護
“微短劇行業要構建更完善的版權保護生態,需從技術、行業協作、政策監管三個維度進行創新性升級。”王超告訴記者。
具體而言,技術賦能,建立短劇劇本、成片、音樂等內容的區塊鏈版權存證系統;開發垂直短劇的AI監測平臺自動掃描全網盜版資源;在每集短劇中嵌入可追蹤的隱形數字水印。行業協作,由頭部平臺牽頭成立短劇版權保護聯盟,共享盜版黑名單,統一下架標準;設立行業舉報獎勵機制,鼓勵用戶對盜版內容“隨手拍”舉報;對優質二創賬號開放“授權白名單”,通過流量分成等模式將搬運者轉化為推廣伙伴。政策創新,聯合國家版權局開通“短劇專項投訴通道”,縮短侵權處理周期;出臺短劇版權標準,明確AI換臉、二創剪輯的法律邊界;加重懲罰性賠償,對惡意盜版方實施“收益追繳+3倍罰款”。
“創作者首先在創作時必須有版權意識和溯源意識,創作之后要有維權的意識,要勇于維權,做好防護,及時去版權登記,注重借用技術手段進行監測,樹立資產觀念。”完美世界影視相關負責人也認為,可以通過加大區塊鏈存證、AI監測等新技術手段的投入使用,提高賠償標準,進一步明確法律政策上的“合理使用”“適當引用”等保護界定;建立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行業組織負責實施、行業成員自愿參與并遵守的版權集中授權管理機制;探索更加靈活的授權模式等創新性措施,完善微短劇行業版權保護。
上述負責人也鼓勵觀眾自發的監督侵權行為,“讓更多的觀眾成為監督者”,同時進一步增強觀眾的知識付費觀念。王超則建議,通過在微短劇播放前插入“反盜版聲明”培養觀眾的正版消費習慣,并推出低價解鎖正版等低成本付費模式及廣告解鎖劇集等免費模式,降低盜版需求。
原標題:《微短劇盜版猖獗,從業者維權難題待解》
欄目主編:孫欣祺 文字編輯:夏徐寅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