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布拉格曾經向德三投降過,而在布拉格投降以后,其原本引以為傲的軍事工業也就順理成章的被德三軍隊接管并為其生產包括機槍在內的大量武器,真正實踐了“打不過就加入”這句話,那么當時布拉格的軍事工業在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究竟向德三軍隊提供了哪些機槍呢?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布拉格向德三提供的機槍,大家很容易聯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同時也是我們很熟悉的ZB-26。
坦率的說,雖然很多歷史照片確實證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三軍隊確實使用過外形類似ZB-26的機槍,不過準確的說,那些德三軍隊手中通常被認作是ZB-26的機槍其實應當是ZB-26的后續型號-ZB-30。
和ZB-26類似,ZB-30在自戰場上也表現出來了可靠、故障少、不怕泥水和污垢等優秀品質,這種武器在德三軍隊的當中被稱作MG-30(t)。
不過還是要承認,ZB-30/MG-30(t)并非完美無缺,由于這種武器采用了彈匣供彈方式,所以它和德三軍隊制式的MG-34和MG-42比起來無論是射速還是持續作戰能力都要遜色不少。
而在布拉格貢獻給德三軍隊的機槍當中,有一種經常被誤認做MG-08的機槍,這種機槍就是布拉格的VZ-24。
雖然VZ-24很像上一次世界大戰的遺物,但具體的說,這種武器出現的時間要比上一次世界大戰稍微晚一點,因為它布拉格軍事工業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產品,在技術水平上確實屬于上一次世界大戰水平,但武器本身的年紀卻要稍微年輕一點。
總的來說,VZ-24機槍本身繼承了布拉格軍工產品品質優良的傳統但并非完美無缺,具體的說,VZ-24機槍突出的缺點就是它從采用的水冷方式,雖然對機槍來說采用水冷方式確實有冷卻可靠的優點,但這種冷卻當同時也給武器帶來了體重超標和笨重的問題,而具體到VZ-24機槍上面,這種武器的重量要超過40公斤,這使得這種武器的機動性很差和難以攜帶,由于這個原因,VZ-24機槍在德三軍隊當中裝備的數量很少,有限的裝備主要集中在諾曼底或者其他防線的固定陣地上面。
由于認識到水冷機槍存在的不足,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布拉格軍事工業就開始研發一種用空氣做冷卻介質、可以代替VZ-24機槍的重機槍,而這種重機槍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VZ-37。
勿需多言,我們從VZ-37這個編號上就大致能夠猜測出這種武器的研發年代。
和ZB-30在德三軍隊當中擁有自己的編號(MG-30(t))類似,VZ-37在德三軍隊當中也有自己的編號,它通常被德三軍隊稱作MG-37(t)。
由于采用了空氣冷卻,所以VZ-37的重量和VZ-24機槍相比幾乎下降了一半,還不到20公斤(19公斤)。
由于重量很輕,所以盡管VZ-37/MG-37(t)的射速很一般(500發左右/分鐘),遠遠低于德三軍隊自己的MG-34和MG-42,但于重量很輕,所以VZ-37/MG-37(t)還是深受德三前線部隊歡迎并裝備了12000挺左右。
德三軍隊使用的VZ-37/MG-37(t)很大一部分裝備了德三在東線的部隊,所以我們經常能夠在反映德三東線部隊的老照片當中看到這種武器。
雖然很多資料都習慣性的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三軍隊地面部隊沒有裝備過大口徑機槍,但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當時布拉格的軍事工業(具體的說是斯柯達工廠)
曾經向德三軍隊貢獻了一款性能非常出色的大口徑機槍-ZB-60。
好吧,希望大家看到ZB-60這個型號的時候,千萬別誤認為這種坦克的口徑是60毫米,因為60毫米口的武器已經不是槍而是炮了。
實際上ZB-60使用的彈藥是15×104毫米,和蘇聯德什卡機槍使用的彈藥尺寸相差無幾。
ZB-60機槍的研發工作始于戰爭爆發之前的1938年,但由于種種原因,當戰爭爆發的時候,這種武器剛剛勉強投入生產,僅僅生產了幾十挺放在斯柯達工廠里還沒有來得及裝備布拉格軍隊。
在布拉格被德三軍隊占領以后,徳三軍隊很快發現了這種武器恰好能夠彌補他們缺乏大口徑機槍的不足,所以斯柯達工廠很快很快就開始為德三軍隊生產這種武器。
雖然ZB-60能夠彌補德三地面部隊缺乏大口徑機槍的缺點,但是由于這個原因,這種武器在斯柯達工廠為德三軍隊生產的時候產量也并不算很高,到1941年,總的產量僅有約100挺,沒有對戰爭的走向產生任何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