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琦
劇集《六姊妹》海報。
長篇小說《六姊妹》封面。
劇集《北上》海報。
長篇小說《北上》封面。
劇集《我的阿勒泰》海報。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封面。本文配圖均為網絡圖片
近期,《小巷人家》《北上》《六姊妹》等改編自長篇小說的劇集接連播出,“文學作品托起影視創作”再度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事實上,從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86版《西游記》、87版《紅樓夢》,到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83版《射雕英雄傳》、95版《神雕俠侶》,再到根據近些年來面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人世間》《繁花》《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根據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的劇集一直層出不窮,佳作連連。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為影視改編提供經典的敘事框架、獨具個性的人物和深刻的精神探索。87版電視劇《紅樓夢》改編自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原著,集合了當代紅學家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觀眾心中難以磨滅的文化記憶。據統計,自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以來,超過半數的獲獎作品已經被搬上熒屏,如《平凡的世界》《人世間》《北上》等,均憑借原著魅力和優秀改編,收獲口碑與市場雙贏,彰顯文學作品對影視創作的強勁支撐作用。同時,優秀的網絡文學也成為影視劇改編的重要來源之一。
一部好書,是一部好劇的根,深受讀者喜愛的文學作品能夠為影視改編奠定堅實基礎。根據作家大米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小巷人家》,劇中鄰里相處的溫情細節、代際溝通的細膩刻畫,均源于原著對日常生活的真實描摹。觀眾不僅能在劇中看到熟悉的市井場景與煙火人家,更能感受到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堅守與奮斗的姿態。文學的魅力還體現在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上。根據作家伊北長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六姊妹》,通過刻畫女性群像,真實展現普通女性在婚姻、事業與家庭中的掙扎與堅守。該劇摒棄戲劇性的情節反轉,以真摯的情感引發觀眾共鳴,劇中人物的命運軌跡,正是現實中無數女性成長歷程的縮影。改編自作家亦舒同名長篇小說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則展現了文學改編在當代語境下的煥新表達。原著中情感熾烈的年輕女性黃玫瑰,劇中除了保留其個性魅力,還新增職場成長線,通過展現其打拼事業的歷程,強化角色的獨立意識與自主精神,更契合當下都市女性的價值追求與身份認同。
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原本就擁有深厚的讀者基礎,一旦被改編成影視劇,便具備先天的熱度和吸引觀眾關注的優勢。原著的讀者往往是第一批追劇人,他們往往對改編的影視作品充滿熱切期待,又熟悉故事和人物,愿意主動在社交平臺上推薦、討論影視作品,為劇集積累了口碑和關注度。
好劇離不開好改編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并非用影像和聲音等工具對原作進行簡單“翻譯”,而是一場敘事的重構與審美的再創。面對長篇小說中多人物、多線索的復雜結構,影視創作往往需要刪繁就簡、聚焦主線,以適應當下快節奏社會中觀眾的觀看習慣。例如改編自徐則臣獲茅盾文學獎小說的電視劇《北上》,便是這樣一場“取舍有道”的嘗試。徐則臣談及《北上》的影視改編時曾表示:“它的結構和故事在影視上的轉換難度非常大,但改編成電視劇這件事本身我是贊同的,因為小說需要借助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傳播。”《北上》原著構建了歷史與現實雙線交織的宏大敘事,以大運河百年變遷映照時代變遷與文化流傳。劇集調整為單線展開,聚焦“花街六子”的成長故事與情感經歷,更符合大眾的欣賞趣味。在人物處理上,也采用更直觀的處理方式,使故事更容易被接受。雖然有諸多刪減,但劇集保留了原著中關于成長、時代等精神內核。
小說中的人物常借助細膩的心理描寫與內心獨白完成形象塑造,影視改編則需用鏡頭語言、表演細節和視聽節奏來完成這一“轉譯”。改編自金宇澄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的電視劇《繁花》,主創團隊刪減原著中多條人物支線,聚焦阿寶的成長過程與心理歷程。導演王家衛用鮮明的美學風格,凸顯這一角色在時代洪流中的信義、情誼與自我抉擇交織產生的張力。劇中對李李的改編也更貼合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與價值判斷。原著中,她因命運坎坷最終出家,而劇集保留其隱忍果敢的性格特質,將其設定為掌控飯店“至真園”的關鍵人物,賦予角色新的內涵。
此外,文學通過語言文字傳達的意境和神韻,改編時也需要用影視語言呈現出來。這種從“讀”到“看”、從想象到直觀的跨媒介表達,是文學改編影視的關鍵。
劇集《我的阿勒泰》改編自作家李娟的散文集。原作側重個人體驗與細膩感悟,情節性較弱。如何將散文改編為影視作品?導演滕叢叢認為,“還原散文的世界觀”是最重要的。為了更好地通過故事呈現散文自由隨心的特點,劇集改編時虛構了男主人公“巴太”一角,作為女主人公李文秀成長的見證者。劇中,二人一起策馬馳騁以及眾人草原趕集等場景,搭配溫暖色調與細膩傳神的鏡頭,生動呈現人與自然的詩意聯結。巴太為救李文秀忍痛射殺愛馬的情節,在光影與音樂渲染下成為劇中高潮,成功將散文的氣質和精魂轉化為影像語言,呈現出作者李娟在書中所表達的精神內核:“我們見過物質世界之后,開始往內心尋求安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的方式豐富多樣。既有《人世間》那樣高度還原原著主題思想與敘事框架的“忠實型”改編;也有《我的阿勒泰》《繁花》那樣在保留部分人物或情境基礎上,講述新故事的“演繹型”改編;還有像《玫瑰的故事》那樣通過改寫人物命運、調整時空背景,以契合當代審美的“重構型”改編;像《風吹半夏》那樣將文學元素嵌入類型劇結構,以全新題材重塑原著精神的“融合型”改編,也屢見不鮮。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關鍵在于準確把握原著的思想精髓,并以視聽語言有效轉化成敘事張力,讓文學通過影像煥發新的生命力。
好劇熱播帶火好書
影視作品的熱播也常常助力文學作品“破圈”傳播,帶動讀者對原著的再關注與再閱讀。更重要的是,影視劇通過具象化的表達方式,拓寬了文學作品的接受面,使原本局限在特定讀者圈層中的經典文本被更多人認識和理解;一些閱讀門檻相對較高的作品,也因影像化而變得更容易共情,從而延長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激發更廣泛的文化討論。
文學與影視的交融不斷碰撞出耀眼火花。數據顯示,《六姊妹》開播后,原著迅速登上微信讀書小說榜榜首,京東圖書銷量大幅增長,豆瓣閱讀量突破600萬;《繁花》熱播期間,圖書銷量在京東平臺環比增長超4倍;《人世間》播出后,原著在京東的銷量達到播出前的18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因劇集“破圈”,單日銷量最高突破5萬冊,不僅帶火作者李娟的其他作品,也帶動阿勒泰地區文旅熱度飆升。影視作品的熱播為原著文學作品拓寬了傳播渠道,延長了生命周期。
從文字到鏡頭,從紙頁到熒屏,文學與影視的雙向奔赴正在不斷拓寬藝術表現的維度和空間。這一互動不僅延續了文學作品的精神氣質,也推動了視聽語言的豐富革新。隨著更多創作者加入這一跨媒介的創作探索,文學與影視的互動還將激發出更多可能。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