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新聞網訊 6:22,編碼Z027的客商出價2.0元/公斤;6:25,編碼J502的客商出價2.4元/公斤;6:32,第三次報價來了,編碼K588的客商以2.46元/公斤的價格成交,瓜農謝明日的1000公斤黃瓜順利脫手。
4月18日,沂南縣蘇村鎮北于農產品交易市場上,交易系統繁忙地運行著,線上競拍正在進行,電子屏上滾動著紅紅綠綠的數字。
“俺的黃瓜條形好,口味足,頂花帶刺,值這個價!”剛剛完成交易的謝明日盯著手機到賬的一串數字,臉上樂開了花。
自開通線上交易系統,蘇村當地瓜農的黃瓜,告別了“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傳統交易,實現了“一分錢一分貨”,瓜農明明白白地賣,客商踏踏實實地買。
沂南縣是黃瓜種植大縣,主產地蘇村鎮年產黃瓜1億公斤以上。過去采用傳統的對手交易方式,因為信息不對稱,不僅價格上不去,價格欺詐、拖欠貨款等問題也時有發生。
如何破局?大數據“出手”破解了多年的困擾。2020年,蘇村鎮以北于、蘇村等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為主體,成立了新騰(山東)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大數據云平臺技術,創新性開發“物聯網+互聯網+客戶+菜農”的運營模式,“碼”上交易風生水起。
一市托兩家,雙贏才是生意。為確保買賣雙方公平交易,供應鏈平臺千方百計為瓜農和客商提供決策信息參考。
線上競拍,交易系統除了上傳真實的實物照片,頁面上還附著“農戶檔案”。掃碼進入線上交易小程序,記者隨機翻查到賣主程家奎的過往交易信息:4月1日,黃瓜售價3.2元/公斤,市場交易均價為2.94元/公斤,領先89%的農戶;4月1日,售價3.6元/公斤,領先99%的農戶。龐大的交易信息,成為客商精準選擇客戶的判斷依據,同時也為瓜農給自家黃瓜定價提供了“標尺”。
線上競拍悄無聲息地進行著,線下競拍一片熱鬧非凡。
早晨6時許,北于交易市場大棚下,前來賣瓜的各色小貨車已經排得滿滿當當。陳家莊瓜農陳明陽的貨車前,幾個客商指點著黃瓜品頭論足。
“一塊一”“一塊二”“一塊兩毛五”……競拍叫價聲此伏彼起。“一塊三一斤,我要了!”來自東北的客商老王干脆直接,當場敲定了收購價。
接著,小陳把貨車開到自助稱重處,打印出毛重單,客商老王熟練地在毛重單上簽字確認,這單1000公斤的黃瓜即告成交。
“過磅大可放心!稱重交易數據由DTU物聯網設備自動生成,還有可視化監管,根本不會缺斤少兩。”客商老王收起簽字筆,爽利地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就在記者和老王交談期間,2000多元貨款已經打進了小陳的賬戶。他滿意地說:“過去都是對手交易,收購商資金不能及時到賬,一般會遲滯半個月以上才能拿到錢。現在是市場拿錢,給我們即時結算,從沒拖欠過一分錢。”
據新騰公司總經理郝倫介紹,采用“碼”上交易以來,新騰公司所屬3個市場年蔬菜交易量突破1.25億公斤,其中黃瓜購銷量占市場蔬菜購銷量的85%,合作客商達500余家,成為全國最大的黃瓜交易市場。
市場競拍,“碼”上交易,效率提高知多少?“簡化了原來的人工交易環節,減少了菜農在交易過程中的等待時間和往返次數,每日每百萬斤交易服務人員由原來的40多人減少到2人,交易計算精準率毫厘不差。”郝倫用這樣一個數據給出了直觀答案。
“黃瓜交易經過競拍環節,實際上完成了市場對商品品質的自然分級,實現了從‘混著賣’到‘分級拍’的精細化營銷。”對于黃瓜競拍的探索,蘇村鎮黨委書記李勛忠考慮得更加深遠:“我們的終極目標指向品牌化,通過品牌化拉升供應鏈價值,推動黃瓜種植的產業化躍升。”
在“寧鄉堂客”經銷攤位前,一箱箱貼著“沂蒙山黃瓜”標識的產品整裝待發。今年以來,新騰公司精挑細選了4家銷售商,蓄力打造自主品牌。李勛忠算了這樣一筆賬:“品牌銷售的黃瓜價格平均高出20%,全鎮每年產銷1億多公斤黃瓜,可為瓜農增收1000多萬元左右,可謂一牌值千金。”
上午10時許,交易接近尾聲,客商收購的黃瓜陸續裝上大貨車,準備外運。領到貨款的瓜農們開心地說笑著,發動了自家的小貨車,歡快地駛出了市場。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孫成思 張萍 劉文超
來源:臨沂市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