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拍攝的資陽濛溪河遺址群考古發掘現場。 新華社發
程應杰(右一)與隊友在考古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中國犀化石
部分石器
花椒化石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劉可欣李雨心)4月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浙江仙居下湯遺址、甘肅臨洮寺洼遺址、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陜西寶雞周原遺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入選。
資陽濛溪河遺址群入選,是繼2021年度甘孜稻城皮洛遺址之后,四川又一舊石器遺址成功摘得這項國家級考古大獎。
“濛溪河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很多空白,對研究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重要作用。它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說。同時,它也是國際罕見的同時包含豐富石器與動植物遺存的“百科全書”式遺址。
濛溪河遺址群分布在資陽、川東丘陵地區、沱江支流濛溪河沿河兩岸。2021年9月,洪水沖垮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即濛溪河遺址)所在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踏查發現了這處面臨洪水嚴重威脅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于2022年至2023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024年開展第一次主動發掘及調查工作;并同步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發現極為豐富的舊石器文化遺存,以及大量古環境與年代學等科學信息。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濛溪河遺址的年代為距今約8萬年至6萬年,遺址群的主體年代為距今10萬年至5萬年。此前,在東亞和東南亞極少發現距今10萬年至5萬年的遺址和相應的文化遺存,而濛溪河遺址群的出現,填補了這個時間段的考古證據,成為研究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研究領域的關鍵時間、空間及人類行為、文化的重要依據。同時,遺址群的發現還從某種意義上反駁了“非洲起源說”,證明了人類早期發展的復雜性。
該項目負責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介紹,濛溪河遺址發現的系統用火證據、空間利用證據,以及帶有刻劃痕跡或穿孔的石塊、動物骨骼、植物果實等,描繪出了東亞古人類生存生活的畫面:該遺址發現的十余件帶有明確刻劃痕跡的遺存,是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首次集中、系統性出現的象征性行為證據,稱得上是東亞古人類探索世界留下的“最原始記錄”。
解讀
濛溪河遺址群
或改寫人類進化與擴散的理論
數萬年前的遠古世界,會是一幅怎樣的圖卷?當時的人類,如何生存于天地之間?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極為罕見地保存下了比較完整的遠古社會場景,其出土的豐富石器及動植物遺存等,近全景式地呈現出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
4月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成功入選。
濛溪河遺址的相關發現為何能連續兩年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相較于去年,今年有哪些新進展、新發現?國內外罕見的埋藏條件,能為考古工作提供哪些可借鑒的經驗?日前,該項目負責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在濛溪河遺址現場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采訪。
國際罕見發現
是“百科全書”式遺址
“濛溪河遺址距今8萬年至6萬年,處于早期現代人演化關鍵階段。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特殊的飽水環境下發現這個遺址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說,有機質極難保存,但濛溪河遺址群目前發現的有硅化木地點已達86處,這是世界罕見的。
同時,遺址群包含了豐富的石器和動植物遺存,是國際罕見的同時包含豐富石器與動植物遺存的“百科全書”式遺址,是舊石器時代中期唯一發現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埋藏了一系列國內最早階段的行為現代性的證據。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多項空白,對研究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重要作用。
“它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陳星燦說。
反駁傳統理論
講述“走出非洲”前的故事
現代人從哪里來?目前學術界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占據主流的是“非洲起源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由非洲直立人進化而來的智人,在約6萬年前從非洲出發,抵達世界各地,成為現代人的祖先。這些早期智人也沿著亞洲南部海岸線遷移擴散,最終抵達東亞。
原本生活在東亞的古人類,長期被認為相對“滯后”:或是體質上的相對較弱,或是智慧發展程度不夠,他們因難以適應劇烈氣候變化而消逝。來自非洲的智人,取代了東亞古人類,成為東亞人的祖先。既往考古學家在東亞和東南亞極少發現距今10萬年至5萬年的遺址和相應的文化遺存,也一定程度上支撐了這個假說。
然而,濛溪河遺址群的出現,卻為另一種觀點(多地區進化說)提供了考古學上的證據。在前兩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基礎上,考古工作者不僅將遺址群第1地點(即濛溪河遺址)的年代向前推至距今約8萬年至6萬年,還在資陽、內江、遂寧、綿陽等地,先后發現了與濛溪河遺址文化類型相似的遺址點,構建起了共計100余個點位、主體年代在距今約10萬年至5萬年、跨區域的濛溪河遺址群。這些東亞古人類的故事,發生在傳統理論中的“走出非洲”以前。
再現古人生活
構建一本完整的“食譜”
留有罕見豐富遺存的濛溪河遺址,提供了考古學上的證據,讓考古工作者得以探索距今8萬年至6萬年古人類的生活狀態。
鄭喆軒介紹,對植物遺存的浮選和辨認工作仍在進行中,目前從濛溪河遺址中發現的植物已達37科53屬。在遺址考古現場,不同種類的植物遺存被分類保存在無數個小方格中,包括了接骨草、筋骨草等藥用植物,以及葡萄、烏蘞莓等漿果類植物遺存等。
在動物遺存方面,發現了亞洲黑熊、中國犀、劍齒象、水鹿、水牛、貘、中華鱉、蛇、鯰魚等多種動物種類。有趣的是,遺址還出土了目前人類遺址中最早的花椒。“難道四川喜麻喜辣的基因,從那時候就埋下了?”鄭喆軒打趣地說。這些動植物遺存的出現,將人類的廣譜經濟向前推進了數萬年。
“倉廩實而知禮節。”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后,這些東亞古人類又在想什么?帶有明確刻劃痕跡或穿孔的遺存,記錄了他們對世界最初的想象。
在此前的發掘中,濛溪河遺址曾出土了一定數量、帶有人工痕跡的骨骼碎片。例如,帶有“十”字形或“X”形刻劃痕跡的骨片,或是帶有連續刻劃痕跡的骨片。經過近一年的發掘,這類帶有刻劃痕跡遺存的數量已發現較多,其中比較明確的已上升至10余件。除了刻劃行為,考古團隊還發現了帶有穿孔行為的橡果和骨片。這是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首次發現集中、系統性的象征性行為證據,展現了東亞古人類意識及行為的復雜性。
這些刻劃和穿孔,都是早期人類在不同介質上、有意識的嘗試。盡管現在無法解讀這些線條和穿孔背后的準確含義,但鄭喆軒在談及這一方面內容時曾提到,可以將其解讀為“最原始的記錄”:這個族群已有余力,也有思維,對世界展開想象,希望能留下些什么。
甘孜稻城皮洛遺址研究成果顯示,距今約20萬年前的人類已有能力登上青藏高原,并在高原上生存下來;距今約10萬年至5萬年的資陽濛溪河遺址群,展現了東亞古人類克服嚴苛的生存環境、用智慧和勇氣在大地上立足的壯麗畫卷;距今20萬年至5萬年的射洪桃花河遺址地層清晰、埋藏狀況完好,考古工作者期待著它能揭開更多的歷史細節……在四川大地上,東亞古人類的神秘面紗正在逐漸揭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李雨心
特寫
破譯石頭版無字天書
濛溪河掀起舊石器考古“青春風暴”
資陽濛溪河遺址群,年代主體為距今約10萬年至5萬年。
在遺址考古現場,與濛溪河先民對話的,卻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考古人。
這群考古新青年,在四川舊石器考古領域掀起了一場“青春風暴”。2024年,資陽濛溪河遺址考古隊榮獲了第27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
在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前夕,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濛溪河遺址,聽濛溪河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程應杰講述他們與古老先民的隔空相遇。
充滿想象力的石器
2019年從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后,“90后”程應杰帶著滿腔的熱情投入了舊石器考古工作中。
那些其貌不驚的石器,能給程應杰帶來無限想象,成為考古工作中破解遠古奧秘的“無字天書”:因為它們蘊藏著百萬年間人類起源的密碼。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往往需要考古人員依據遺跡現象進行推測。“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一看就知道應該是作為容器使用。但普通人看到石器,可能覺得就是個‘破石頭’,用舊石器的知識來解釋,它可能是用于切割,甚至可能用于鉆孔,會有更多的探索空間。”
程應杰在采訪中數次感嘆自己的幸運。在2019年川藏鐵路文物調查過程中,1949年以來青藏高原第一件明確的手斧被發現。在對康定、理塘、稻城等地進行了系統調查后,2020年5月,稻城皮洛遺址的“石破天驚”,為四川舊石器時代考古掀開了新的一頁。而程應杰恰好在這時加入,成為四川舊石器考古團隊成員之一。
重現先民“安逸”生活
近年來,四川新發現舊石器遺址點300余處,填補了省內10個市州的舊石器考古空白。其中,2021年因洪水“重現”的資陽濛溪河遺址,因其豐富的石器,前所未見的動植物遺存、刻劃線條和穿孔的遺物等,成為焦點之一。從2022年開始,程應杰便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水落石出”的濛溪河。
“一年365天,我差不多有300天都在這里。”每天早上9點不到,程應杰便開始工作,直到下午6點野外考古工作結束,再開始室內整理和清理的工作,一直到深夜。
截至目前,濛溪河遺址發現的遺物包括3萬余件石制品和18萬件動物化石及碎屑,6萬余顆(件)植物種子,2000余樹木相關遺存。還有更多的遺存等待考古人員清理。這些豐富的遺存,正在為后人構建出一個東亞古人類生活的歷史場景。
在濛溪河遺址度過的日與夜里,程應杰試圖通過這片土地上的每一件石器、每一粒植物種子、每一處刻劃痕跡,遙想遠古的濛溪河先民,是如何在這里棲息、生存。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李雨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