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這個詞語,近些年可謂是如雷貫耳。大家都知道,美國仗著自己的科技霸權,對我國的高新科技產業實現了“卡脖子”霸凌行為,讓不少中國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諸多困難。
不過在中國企業的不斷的努力下,我國逐漸突破重圍,打造我們的芯片、AI等高新技術產業。不過在西方“卡脖子”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壓力。不過,在近段時間的中美貿易戰中,我國的強有力的反制,讓美國感受到了卡脖子的難受。
據悉,隨著美國對我國的關稅的加征,我國對出口美國的稀有金屬“鎵”發布禁令,并且對出口部分國家稀有金屬“鎵”也進行嚴格管控,禁止非法將稀有金屬“鎵”流入美國市場,造成美國本土稀有金屬“鎵”出現短缺。那么,稀有金屬“鎵”的禁令到底有多嚴重?
禁止稀有金屬“鎵”出口美國,導致F35雷達眼瞎
美國空軍的第五代隱形戰斗機F-35,憑借其卓越的隱身性能和強大的戰斗力,被譽為美國國防戰略的基石。而構成其核心優勢的,是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開發的AN/APG-81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AN/APG-81雷達如同F-35跳動的心臟,賦予其精確跟蹤多個目標的能力,確保飛行員在戰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然而,這項技術奇跡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美國空中優勢的關鍵,竟然依賴于一種鮮為人知的稀有金屬——鎵。
AN/APG-81雷達堪稱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它能夠在遠距離跟蹤小型目標,干擾敵方系統,甚至支持網絡行動。該雷達的高頻性能仰賴于砷化鎵,一種能夠在雷達的單片微波集成電路中實現快速、可靠信號傳輸的化合物半導體。而制造砷化鎵的關鍵原料,正是鎵。
如果缺乏鎵,雷達的效能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導致F-35戰斗機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探測能力,直接影響其作戰優勢。
2025年4月,控制著全球98%精煉鎵供應的中國收緊了對美國的出口限制,這無疑給F-35以及其他關鍵軍事系統的生產和維護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一舉措是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表現,同時亦暴露了美國軍事力量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脆弱性。
這種脆弱性并不僅僅局限于F-35,更蔓延至電子戰系統和通信設備,凸顯了幾十年來美國在供應鏈管理上的戰略失誤。
此番鎵出口限制事件,充分揭示了美國國防工業對特定關鍵材料的過度依賴。長期以來,美國將生產轉移至海外,追求成本效益,卻忽視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如今,中國掌握著鎵這種關鍵資源的主導權,無疑加劇了美國的戰略擔憂。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美國需要重新審視其供應鏈戰略,積極尋求多元化的鎵供應渠道,鼓勵國內鎵的生產和回收利用,并加大對替代材料的研發投入。不過,現在美國想搞稀有金屬“鎵”的提煉是極不現實的,因為技術都掌握在中國這邊。
稀有金屬“鎵”的提煉到底有多復雜?
鎵是一種柔軟的銀色金屬,通常是鋁和鋅加工的副產品,相對于它的默默無聞,它在軍事技術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實際上,中國在鎵生產方面的主導地位令人震驚。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到2023年,中國占全球精煉鎵的98%,這一地位多年來一直保持。該國的控制權源于其巨大的鋁土礦儲量和先進的精煉能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那么,中國是如何提煉金屬“鎵”?
第一、原材料,鎵極少單獨成礦,主要從鋁土礦、鋅礦、銅礦等冶煉過程的副產物中提取,通過預處理的方式,將礦石經過特殊處理后使得“鎵”溶于液體中。
第二、通過多種方式提取“鎵”,比如通過溶劑萃取法、氣相傳輸法、電解法和乳狀液膜萃取法等方式實現對“鎵”的提取,其中溶劑萃取法回收率高達99%。
除了上述處理方式,我國還加強從電子廢料(如廢棄手機、LCD屏幕)中回收鎵,采用物理粉碎結合火法冶煉,有效提煉稀貴金屬并保障信息安全。
不過,我國掌握了關于“鎵”的提煉技術,由于其出口價格相對較低,相對于西方國家自主提煉更具性價比,一直以來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居高不下。
最后
我國對美國出口的“鎵”的嚴格管控,使得美國再眾多高新技術中將會面臨材料短缺的窘境,有效的遏制美國對我國的高新技術的“卡脖子”行為,讓其認識到,沒有我國,他啥也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