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的大小其實是個挺有意思的話題,畢竟咱們現在看古裝劇里那些城墻動不動就望不到頭,實際歷史上可沒這么夸張。不過也別小看了老祖宗的智慧,他們建城可是有一套門道的,從選址到布局再到規模,都藏著不少學問。
先說最直觀的數據吧。商周時期的城池普遍比較迷你,比如鄭州商城作為商代都城,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周長7公里,差不多相當于現在一個中型公園的大小。西周鎬京倒是例外,面積15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低,城里大部分地方可能都是荒地。到了漢唐盛世,城池規模直接翻了幾十倍。西漢長安城36平方公里,城墻周長25.7公里,放在當時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大都市。唐朝長安城更夸張,84平方公里的面積比現在西安城墻內的老城區還大,36公里的城墻圍起來,住著上百萬人,街坊規劃得跟棋盤似的整齊。
不過城池大小這事兒不能光看朝代早晚。邊疆軍事要塞往往小得可憐,漢代西域的疏勒城周長才1公里,駐軍不過千人,擱現在就是個社區保安亭的規模。而中原地區的普通縣城也不大,明代平遙縣城2.25平方公里,跟現在一個大學校區差不多,但衙門、市集、城墻一應俱全。有意思的是宋朝開封城,作為都城占地50多平方公里,但到了明朝縮水到28平方公里,可見都城規模跟國力強弱直接掛鉤。
建城技術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早期城池多是夯土墻,元大都那么大的都城全是土筑的,直到明清才用磚石包外層。北京城就是個典型例子,內城35平方公里是永樂年間夯土建的,后來嘉靖想擴建外城搞成"回"字形,結果錢不夠只修了南邊,硬生生變成"呂"字形,現在二環到十號線之間還能看出這個歷史痕跡。再說個冷知識,同樣周長的情況下,方形城池比狹長形的實用面積多好幾倍。比如周長10里的城,修成正方形能有6.25平方里,要是修成4里×1里的長條,面積直接縮水到4平方里。所以古人建城寧可多拐幾個直角,也不愿拉成長條狀。
地理位置更是決定性因素。中原大城多傍水而建,像開封靠著汴河,洛陽依著洛水,既是運輸命脈也是防御天險。江南水鄉的城池還搞出"雙棋盤"格局,河道和街道并重,蘇州城七里山塘到現在還能看到這種設計。反觀邊疆城池,比如漢代居延塞的"甲渠侯官"遺址,100米見方的要塞里要塞進烽火臺、兵營和糧倉,比現在農家院大不了多少,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說到功能差異,都城和普通城池簡直是天壤之別。唐長安城84平方公里里,皇宮、官署、市場、108個里坊分區明確,東市西市相當于現在的CBD,各國使節住在專門的"蕃坊"。而像明代武昌府城作為省會7.26平方公里,還沒現在一個開發區大,但已經是地方行政中心了。更小的塢堡純粹是民間自衛用的,福建土樓那種造型,魏晉亂世時遍地開花,一個塢堡住幾百人,自己種田屯糧,跟歐洲中世紀城堡一個路子。
最后還得提下歷史偶然性。比如元大都最初規劃60平方公里,結果明朝縮建北京城時放棄北邊,元朝城墻遺址現在成了西土城公園。再比如清朝沈陽城,作為陪都周長才9公里,但"井"字街布局影響了整個東北的城市規劃。這些案例說明,城池規模從來不是固定公式,而是技術、經濟、政治甚至皇帝個人喜好的混合產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