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自洪澤湖畔二河閘起,如蛟龍出海東北行163.5千米,至扁擔港融入黃海。這項世紀工程1999年破土動工,2003年全線通水,2006年圓滿竣工,在江淮大地上鐫刻下現代治水的壯麗詩篇。
河道以二河新泄洪閘為起點,十孔閘門單孔凈寬十米,設計行洪2270立方米每秒,緊急時可超量至2890立方米每秒。泄洪閘北三千米處,入海水道與二河分流,既保障淮河洪水奔涌入海,又兼顧"淮水北調、分淮入沂"的調度需求。洪水出閘后,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東進,途經淮安市清浦區,至淮安水利樞紐完成上下游接力。
清浦區古稱清江浦,明清時運河漕運咽喉,商賈云集晝夜不息,康熙乾隆六下江南皆駐蹕于此,留下諸多治水文脈。如今古運河遺址尚存,絞關石階斑駁,訴說著"上水如登梯,下水似滑梯"的航運往事。登臨安瀾塔極目,但見水網縱橫如銀鏈,船隊穿梭似繁星,工廠林立,阡陌交織,好一幅現代錦繡山河圖。
東行七十千米至濱海樞紐,河道展現立體交通奇觀。淮安水利樞紐采用上槽下洞結構,上槽通航無礙,下洞泄洪奔騰,與京杭運河立體交叉。緊鄰樞紐的淮安城,鎮淮樓巍峨矗立,見證千年治水滄桑。這里是周總理故里,韓信封侯地,吳承恩創作《西游記》的文脈之城,河下古鎮明清時更孕育六十進士、百位舉人,文脈之盛可見一斑。
再向東越淮阜控制工程,調度閘、南北漫水閘與東沙港閘聯袂作戰,精準調控南北泓水流。及至濱海樞紐,通榆河與入海水道立體交匯,井字形水陸通道蔚為壯觀。管理區內草木蔥蘢,水韻悠然,水利與景觀完美融合。
末段63.5千米直抵海口樞紐,南北雙閘如巨龍探海,既泄洪排澇又擋潮御鹵。扁擔港畔,射陽河奔涌東去,灘涂濕地萬鳥翔集,丹頂鶴翩翩起舞,麋鹿悠然覓食。海口樞紐東望日韓,南依產棉大縣射陽,紅色記憶與綠色生態在此交響。廣袤灘涂上,文蛤、對蝦與蘆葦、鹽蒿共生,演繹著滄海桑田的傳奇。
全線貫通后,這條"綠色走廊"不僅馴服洪魔,更催生生態效益:濕地復蘇,魚鳥成群,鹽堿地變身良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