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遺產(chǎn)糾紛案件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陳旭婚后不久身患重病,妻子得知后迅速搬離,對其病情不聞不問,甚至拉黑微信,直至陳旭去世都未曾聯(lián)系。在陳旭患病的兩年里,都是姐姐悉心照料,承擔了日常就診、急救送醫(yī)等責任,還出錢購買藥品和生活用品。陳旭去世后,喪葬事宜也由姐姐一手操辦。然而,一年后妻子得知消息,竟以第一順序繼承人身份要求繼承全部遺產(chǎn),最終法院判決妻子僅分得40%,姐姐獲得60%。
乍看之下,這樣的判決或許會讓不少人感到難以接受。陳旭妻子在丈夫最需要陪伴與照顧時選擇逃離,違背了夫妻間應有的扶持義務,其行為嚴重違背道德倫理。而姐姐在這期間付出諸多心血,給予弟弟全方位的關懷與幫助。從情理角度出發(fā),妻子似乎不應分得遺產(chǎn),全部遺產(chǎn)歸姐姐所有才符合大眾樸素的正義觀和情感認知。可法律的判決卻并非完全依據(jù)情理,這也正是本案引發(fā)爭議的關鍵所在。
我國《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有扶養(yǎng)能力但對被繼承人不盡扶養(yǎng)義務的繼承人,分配遺產(chǎn)時應當不分或少分;夫妻有相互扶養(yǎng)的義務。同時,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yǎng)較多的人,依法可分給適當?shù)倪z產(chǎn)。在本案中,雖然妻子的行為令人不齒,但法律對“扶養(yǎng)義務”的界定有明確標準,需達到“遺棄”程度才會喪失繼承權 ,妻子行為尚未構成法律意義上的“遺棄”,所以僅被認定為“少分”而非“不分”。而姐姐作為對被繼承人扶養(yǎng)較多的人,依法獲得適當遺產(chǎn),這是法律對其付出的肯定。
這一案件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法律與情理的關系。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準則,具有確定性、普遍性和強制性,它以公平、公正為價值追求,通過明確的條文和規(guī)范來調(diào)整社會關系。而情理更多地體現(xiàn)了社會大眾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情感認知,是一種基于人性和生活經(jīng)驗形成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在多數(shù)情況下,法律與情理是相互契合、相互促進的,法律的制定往往以情理為基礎,體現(xiàn)了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而情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法律的實施和適用,使法律更具人文關懷。但不可否認,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與情理也會產(chǎn)生沖突。
就像本案,從情理上妻子的行為應受到譴責,不應分得遺產(chǎn);但從法律角度,她仍享有一定的繼承權。這種沖突并非意味著法律的冷漠或不合理,而是法律在維護公平正義時需要平衡各種利益關系和價值取向,遵循既定的規(guī)則和程序。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法律與情理沖突的案例并不少見。這也提醒著我們,要正確看待法律與情理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情理而忽視法律的權威,任何行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另一方面,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情理因素,盡可能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對于個人而言,在面對問題和糾紛時,應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堅守道德底線,弘揚傳統(tǒng)美德,做到情理與法理的兼顧。
回到這起遺產(chǎn)糾紛案件,法院的判決雖然讓人感到很無奈,但它是在法律框架內(nèi)做出的公正裁決。這一判決既體現(xiàn)了法律對不盡扶養(yǎng)義務行為的規(guī)制,也肯定了姐姐的付出,為社會傳遞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它讓我們明白,法律雖然不能完全滿足每個人對情理的期待,但它始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