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文與跨界融合
跨界的類型多種多樣,有些界限可以跨越,并且一直在跨,有些卻跨不過去。
科學到底能不能跨界?譬如人們最關注的,科學和人文的跨界,到底能不能跨?答案是未必可跨。因為科學和人文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兩者之間找不到更多的共同性,卻有很多差異性。科學的基礎是物質,是現實的存在,而人文的基礎是精神。從目前我們人類的認知來看,物質和精神之間是無法跨越的,因而科學和人文也是無法跨界的?,F在人們通常所說的跨界,往往只是學科內部的跨界。
另外,還有一些跨界是自然而然的,比如時間、四季輪換等一些自然現象,這些界限是不需要人類刻意去跨的。2000年12月31日24點,我和我的隊友站在南極喬治王島上面的長城考察站,莊重地等候著那一個“千年之交”時刻的來臨。然而等它真正到來的瞬間,一切毫無變化,它就那么悄無聲息地過去了。這個“千年之交”的跨越,就是那么自然而然。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羅列了歷史上那些跨世紀或跨千年的事情,發現有的“界”根本沒有變化。但是有的“界”,變化卻很大,說明人類社會的這些變化與時間的“界”無關。
那么,學科之間的跨界呢?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知識的積累,加上人類強烈好奇心帶來的探究欲,關于學科的跨界已經數不勝數。比如,我所從事的歷史地理學。我的老師譚其驤先生,最早是歷史系的,后來在燕京大學跟著顧頡剛先生做學問,大家都稱譚先生是歷史學家。但是他在1980年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理學部委員,現在叫作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是大家也認為他是地理學家。有的人就覺得很奇怪,歷史不是文科的嗎?怎么就當了院士了?也經常有人在問,歷史地理學到底是文科還是理科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歷史地理學其實就是歷史學和地理學的學科跨界。那么這個學科的跨界是怎么實現的呢?歷史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從這方面來看,它是歷史學范疇的,依靠的材料、方法都是歷史學的,但同時它又研究地理,就需要懂得地理學,用到地理學的原理來解決問題。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跨界了。比如,譚先生從研究純粹的歷史到后來研究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沿革地理主要研究人文地理,但在發展到歷史地理學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擴展到了研究歷史自然地理。
但是,經常有一個誤解,就是把文科、理科之間的跨界稱為科學和人文的跨界。這是絕對錯誤的。科學和人文是兩個概念,準確地說,“人文”應該叫“人文學科”而不是“人文科學”。首先,人文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正因為它們范疇不同,他們的性質、研究方法、判斷標準、應用領域都是不同的。科學要講究證據,任何科學結論必須是可重復的、可檢測的,講求精確性??茖W肯定有唯一的答案,如果沒有唯一的答案,就是還沒有研究成功。但是人文沒有唯一答案,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信仰,可以對不同的事物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斷。信仰是不需要講理由的,不需要求證的;而科學必須講道理,必須有證據。其次,人文和科學,在方法上也不同。科學上常常需要有懷疑精神,但是人文能懷疑嗎?舉個例子,宗教徒會懷疑上帝,懷疑真主嗎?我們應該懷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嗎?當然不能。人文講究的是感悟和踐行,講究一種永恒的追求,并不是一個有限的目標。所以人文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成了信仰。但科學的任何概念都是建立在事實、數據等唯一的標準之上的。
人們一定要走出這個誤區,科學和人文本身是沒有辦法結合的。奧本海默研究原子彈的原理,換一個人去做,得出的結論也是一樣的。人文則體現在對科學的應用中,怎樣將科學和對社會起的作用結合。所以科學和人文的結合,體現在科學家怎么去追求人文精神,體現在科學家在運用他的成果的時候是出于怎樣的價值觀念,體現在科學家對科學成果的人文意義做出什么樣的判斷。比如說轉基因、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假設和人文結合一下,研究出的結果并不會不同。但是這些科技的成果該怎么應用?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人文精神、倫理道德、價值觀念。
現在很多人片面地認為,科學和人文的結合體現在研究的過程中。這是錯誤的。我們歷來都聽到這樣一句話:“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科學沒有國界”,說明它跟人文本身是毫無關系的,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就體現在每個科學家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有人文情懷、家國意識。以前有人提出過這樣一個質疑:工程設計里的建筑設計,這里面不是涉及很多人文嗎?這個不就是科學和人文的結合嗎?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對于一座建筑的好壞美丑的判斷是出于人文的,就要按照人文的原則去判斷,其中是不涉及是非對錯、沒有標準答案的。研究一座建筑中用到的色彩,它的結構、光的折射度、色差等,這些是科學范疇內的。但要評價這座建筑美還是丑,高雅還是粗俗,色彩是否宜人,那就屬于人文,不必要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就此具體例子而言,也不存在科學和人文的結合。
我們今天強調科創,倒是既有科學,又有人文??苿摫旧恚瑥目茖W來講,有很多先進指標。從人文來看,就是體現在我們科創是為了什么?用什么價值觀念引領或評價?科創對我們人類社會起什么作用?我們今天無論是從事人文,還是科學,或者科創等一切活動,都必須注意自己的價值觀念、信仰,注意自己的人文精神!
*本文摘自《也是讀書》(葛劍雄文集第9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