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本想著拉攏越南,孤立中國,可越南偏偏不吃這一套,總理范明政前兩天剛表態,話說得明白:跟美國談關稅可以,但絕不能損害其他市場。
這話一出,特朗普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越南這步棋,算是給中美關稅博弈畫了個階段性的句號,那到底是什么讓越南這么硬氣,這背后又藏著怎樣的貿易角力?
4月22日,越南總理范明政公開表態,愿意跟美國談關稅,但有個前提,不能損害其他市場的利益,這話說得直白,擺明了越南不想因為美國的高壓政策,犧牲跟中國的貿易關系。越南的決定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畢竟在這個節骨眼上,越南的選擇不僅關乎自己,還可能影響整個東南亞的貿易格局。
要明白越南為啥這么選,先得看看它的貿易賬本。2024年,越南對美國的出口規模接近12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美國穩坐越南第一大出口市場的位置,這意味著,美國市場對越南經濟至關重要,任何關稅壁壘都可能讓越南的出口企業叫苦不迭,所以當特朗普揮起關稅大棒時,越南高層第一時間就跟美國聯系,提出“對等零關稅”的想法,擺出一副愿意談判的姿態。
但事情沒那么簡單。越南的進口賬本里,中國才是最大的玩家,2024年,中國對越南的出口規模高達1600億美元,遠超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額,換句話說,中國不僅是越南的鄰居,更是它供應鏈和市場的核心支柱。越南的電子產品、紡織品,很多都靠從中國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果跟中國鬧僵,越南的工廠可能得停轉,出口鏈條也會斷裂,這種代價,越南可承擔不起。
更別提地緣上的考量,越南跟中國接壤,經濟上深度綁定,歷史上的合作也讓兩國關系盤根錯節,反觀美國,雖然市場大,但遠隔重洋,政策還反復無常,特朗普今天給個“甜棗”,明天可能又翻臉加稅。越南掂量再三,覺得跟美國談可以,但不能為了短期的關稅優惠,把長期的穩定貿易給搭進去。
就在越南表態前一天,4月21日,中方點名提醒某些國家,妥協換不來尊重,任何以損害中國利益為代價的交易,都會招來對等反制。這話顯然越南聽進去了,48小時內就給出了回應,明確拒絕了美國的拉攏,這一步,越南走得謹慎又果斷。
越南的表態,只是中美關稅博弈的一個縮影,要弄清這場博弈的來龍去脈,得從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說起,過去幾年,特朗普把關稅當成了重塑全球貿易的武器。他的邏輯很簡單:通過高關稅逼各國向美國市場靠攏,重新確立美國在全球經濟的老大地位。
一開始,特朗普的策略是大手大腳,對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揮起了關稅大棒,試圖打破現有的多邊貿易規則,2018年到2020年,美國對歐盟、日本、加拿大,甚至印度等國都加征了關稅,聲稱要實現“對等貿易”。但這招對中國的效果卻沒那么明顯,中國迅速反制,對美國商品加征同等規模的關稅,同時通過外交手段穩住其他貿易伙伴,這讓特朗普的關稅戰失去了突然性,也沒達到預期的震懾效果。
更麻煩的是,美國自己的經濟也扛不住這種打法。高關稅推高了進口商品價格,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成本大增,通貨膨脹的壓力接踵而至,2020年之后,特朗普的團隊意識到,全球撒網的策略成本太高,效果卻不理想。于是,他們換了打法,從“打全世界”轉向了“精準圍堵”。
新策略的核心是拉攏中國的貿易伙伴,孤立中國,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部分國家暫停90天的“對等關稅”,但唯獨對中國保持高稅率。美國的算盤打得響:只要其他國家配合圍堵中國,美國就愿意在關稅上松口,這種“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做法,目標直指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越南就是美國眼中的關鍵棋子,原因不難理解:越南既是美國的重要出口國,又是中國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如果能說服越南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改用美國或其他國家的供應鏈,中國的貿易網絡就會受到沖擊,為此,美國頻頻向越南示好,甚至暗示只要越南配合,就能在關稅談判中拿到優惠條件。
但中國的反應也不慢,除了4月21日的公開警告,中方還通過多邊場合鞏固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比如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實施,降低區域內的貿易壁壘。這些動作讓越南意識到,跟中國保持合作,不僅能穩住供應鏈,還能搭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車,相比之下,美國的“甜棗”看著誘人,實際卻不靠譜。
越南的表態,像一塊石頭丟進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漣漪,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和歐盟國家,開始重新審視美國的關稅政策。過去幾年,特朗普的關稅威脅讓不少國家選擇了低頭,比如日本和韓國都跟美國簽了新的貿易協定,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更新了北美自貿協定,但越南的決定表明,面對美國的壓力,未必只有妥協一條路。
對東南亞國家來說,越南的做法尤其有借鑒意義,像馬來西亞、泰國這些國家,同樣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也同樣被美國視為拉攏對象,越南的選擇提醒他們,犧牲對華貿易換取美國的短期優惠,可能得不償失,畢竟中國的市場規模和供應鏈優勢,不是美國能輕易替代的。
歐盟的反應也值得關注,2024年,歐盟對美國的出口規模接近5000億美元,但美國的高關稅讓歐洲企業苦不堪言,越南表態后,歐盟內部開始討論是否需要調整對美策略,比如通過集體談判來抵消美國的壓力,而不是各自為戰,這種連鎖反應,讓美國的關稅政策顯得越發被動。
更深一層看,越南的決定暴露了特朗普政策的核心問題:它低估了全球化的韌性。特朗普以為,只要揮舞關稅大棒,就能讓各國乖乖聽話,重塑以美國為中心的貿易秩序。但現實是,全球化已經把各國的經濟綁在一起,任何單邊行動都可能引發反噬,中國的反制、越南的拒絕,都是這種反噬的具體體現。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口號,聽著響亮,實際卻像在逆流而行,貿易數據顯示,全球貿易額依然在增長,RCEP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讓亞太地區的經濟聯系更緊密。反觀美國,關稅戰不僅沒讓制造業回流,反而讓自己的供應鏈成本上升,出口競爭力下降,這種局面下,美國想靠拉攏幾個國家來圍堵中國,難度可想而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