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世紀工程平陸運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有人說,它是一條歷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說,它是一條民俗之河、風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景觀、素樸的鄉土人情,賦予平陸運河別樣的人文氣質。 廣西云-廣西日報推出“平陸運河風物志”系列報道,讓您在品讀中,邂逅一方古跡、尋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種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陸運河的前世今生,觸摸強勁的時代脈動。
在欽州,中山路與一馬路交匯處,一座玻璃展示棚靜靜矗立著。它像一個“結界”,將斑駁墻體溫柔環護。路過的游客,總會被吸引,好奇這“結界”之中,藏著怎樣的秘密。
這里是欽州宋城墻遺址公園,屬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東臨平陸運河的粼粼水波,南接一馬路的市井煙火,占地不過600平方米,卻裝著千年欽州的厚重記憶。
欽州宋城墻遺址公園。
記者駐足玻璃幕墻前,凝視殘墻。它們高3.8至4米,身姿倔強。墻上“宋城墻、明城墻、清城墻”的標牌,恍若一把密鑰,打開時光之門,帶人們走進欽州古城的悠悠歲月。
午后斜陽灑下,墻里的夯土磚石被切成一面古鏡,有的泛著雨過天晴的釉色,有的似留著烽火臺的余溫,不同朝代的修繕痕跡,都映在其中。“結界”的悉心保護,讓古墻免受風雨侵蝕和時間摧殘,千年前的氣息,仍在磚縫間輕輕流轉。
城墻的發現,充滿戲劇性。
2020年,施工人員在拆除一馬路危房時,意外與它相遇。驚訝之余,他們立即停工上報。經專家勘察,這段城墻竟經歷四個時期的建設與修繕,歷史的層疊痕跡清晰可見。
“古城墻始建于宋代,明、清、民國時期均有修繕。”欽州市博物館館長林衛峰介紹,經搶救性發掘,發現了灰坑、墻體遺跡。這一發現,豐富了欽州古城的史料,更彰顯出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據欽州城圖記載,古城墻周長2000米,城墻上建有22座窩鋪(守城士兵的宿舍),820個垛口。明清《欽州志》也提到,欽州古城始建于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毀于民國。明朝時,先后15次增建、改建,經歷洪武增擴、景泰增高、成化增樓,弘治塞西門,正德治濠堤、萬歷改子城、天啟改東門的變遷。
“欽州城址最早在今欽南區久隆鎮上東壩,后遷至南賓砦,也就是現在的靈山縣舊州鎮,宋仁宗天圣元年才遷到如今的欽州古城。”欽州市作協主席謝鳳芹說,提到遷城,就不得不說向海圖強第一人——徐的。
千余年前,舊州鎮地勢高、林木密、瘴氣重,疫病頻發,且遠離海水,水路交通不便,制約著經濟發展。
時任欽州軍事推官的徐的,調研后大膽向朝廷提議,將州城遷至臨江濱海的安遠縣,也就是如今的欽州古城。這里空氣清新,光照充足,能減少疫病;水陸交通便利,便于與東南亞互市,也利于鞏固海防。
遷城之舉得到朝廷準許,宋仁宗任命徐的負責遷城事宜。于是,在舊州鎮辦公387年的州治,遷至欽州出海口的安遠縣,建成了“州城有九丘、全城狀如龜”的格局。
一座新城,就此開啟千年蛻變,邁出向海圖強的第一步。
自宋代遷城以來,農業、漁業高產豐收,漁民們常說:“出門兩手空空,歸來魚蝦滿倉。”宋朝還在欽江岸邊設立國際貿易市場——當時唯一海上通商的博易場,對外貿易十分發達。
歷史車輪滾至近代,精彩仍在續寫。
1919年,又一位立志強國興邦、渴望經略海洋的偉人,將欽州再次向海推進,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把欽州港規劃為中國“南方第二大港”,為欽州人勾畫了一個海洋夢。
為了實現夢想,欽州人敢試敢闖,歷經30余年艱苦創業。如今,欽州港集裝箱碼頭如鋼鐵森林,自動化橋吊精準起舞,國際航線通達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
從徐的遷城、修城墻、挖溝渠,到孫中山規劃南方大港,再到如今平陸運河即將貫通江海……一步步蛻變,跨越千年的時光。唯一不變的,是人類不斷探索的心,和向海問路、向海圖強的堅定步伐。
無人機鏡頭下,一邊是古老沉靜的欽州古城墻,續寫海洋文明的古老篇章;一邊是蜿蜒奔流的平陸運河,演奏向海而興的現代旋律。二者跨越時空對話,激起千年藍圖的現代回響。看,這座濱海古城,正在大筆書寫新時代通江達海的壯闊詩篇。
報紙版面截圖。
▍圖文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圖文整理:宣傳和對外交流科
▍文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權,請聯系文旅君署名或刪除。
(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出品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