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24年底,廣東全省發明專利有效量79.23萬件、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6.77萬件,累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30.47萬件,有效注冊商標量906.46萬件,均居全國首位。
知識產權制度是現代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廣東在高價值專利等四項核心指標上均位居全國首位,這不僅是一組令人矚目的數字,更是廣東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中心”轉型的生動寫照。廣東的經驗表明,知識產權保護不是簡單的法律問題,而是關乎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生態培育和發展動能轉換的戰略工程。
廣東知識產權保護最鮮明的特點在于構建了“全鏈條、立體化”的保護體系。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往往聚焦于侵權發生后的司法救濟,而廣東則創新性地將保護關口前移,形成了覆蓋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的生態系統。
全省公安機關深入開展“昆侖”“護航”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檢察機關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廣東高院在全國首次發布“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典型案例,率先引入港澳調解組織化解跨境知識產權糾紛;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大量知識產權行政案件,辦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有效震懾侵權行為。
這種全鏈條保護模式大大降低了維權成本,提高了侵權代價,為創新者吃下了“定心丸”。
知識產權的真價值不在于擁有,而在于運用。
在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方面,廣東探索出了一條市場化的特色路徑。
廣東率先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2024年全省知識產權質押登記金額突破3000億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促成交易金額近百億元;培育知識產權運營機構超過200家,形成覆蓋評估、交易、投融資的完整服務體系。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廣東針對中小企業創新“融資難”問題,創新推出“專利貸”“商標貸”等金融產品,讓“知產”真正成為了“資產”。這些舉措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使創新投入能夠獲得合理回報,形成了“創新—保護—收益—再創新”的良性循環。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澎湃動力。
廣東通過建設知識產權協同運營中心、專利導航服務基地等平臺,引導創新資源向重點產業聚集,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知識產權保護也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加速了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產業升級和轉型。
作為全國經濟與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廣東以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知識產權強省”為目標,深化粵港澳三地協同,推動創新資源高效流動。通過簽署實施粵港、粵澳知識產權年度合作協議,聯合舉辦系列品牌活動,廣東形成了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網絡,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
一系列成效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助推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隱形翅膀”。
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提高知識產權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進一步培育知識產權文化環境,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廣東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