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版本中,人們尤其重視宋版書,為什么宋版書最好。整理古籍必須鑒別版本,這是最基本的工作。版本中應重視善本,歷代善本包括:宋元時代的刻本,明清兩代的精刻精抄本,以及各個時代具有學術價值的稿本、批校題跋本等。其中,最為世人艷羨,視作拱璧珠琳的則為宋版書。
早在明代嘉靖時,錢塘學者高濂曾指出宋版書的優點:“宋代刻書,雕鏤不茍,校閱不訛;書寫肥細有則,印刷清朗,故以宋刻為善。”到了明末崇禎年間,著名的刻書和藏書家毛晉,為搜求宋版書,就在他的藏書樓汲古閣門前,懸掛征求啟事謂:“有以宋槧本至者,門內主人計葉酬錢,每葉出二百……有以時下善本至者,別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可見當時宋版書流傳不多,藏書家已不是單純地把它作為傳播知識,交流文化的讀物,而是作為珍貴的藝術品和罕見的歷史文物來收藏了。
清初錢謙益(牧齋)和曹溶(秋岳),都是重視版本的藏書家。曹溶為錢氏《絳云樓書目》撰《序》,明確地闡明他選擇藏書的標準是:“所收必宋元版,不取近人所刻及抄本。雖蘇子美、葉石林、三沈集等,以非舊刻,不入目錄中。”清代中葉著名版本校勘學者黃丕烈(蕘圃),因篤嗜收藏宋版書,乃以“佞宋主人”自號,他為獲得了一部宋版《陶詩》,又名其書齋為《陶陶室》。
古人篤愛宋版書如此,今人亦不乏其例。那么,宋版書為什么如此珍貴呢?這是由于宋版書流傳不多,極為罕見,加以宋代刻印的書籍內容近于古本,刊印精美,裝潢考究。北宋時期,除首都汴梁(開封)外,尚有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陽、四川的眉山等地,都是刻書的中心。后代的兵燹戰亂、水火天災,給宋版書帶來了厄運,使北宋印本書籍能留存到今天的,除極少數的佛經外,其他書籍有如鳳毛麟角,很難見到了。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但有魚米茶桑棉鹽之利,東西兩浙又盛產紙張,對刻書事業的發展十分有利,當時全國各路均有刻書。而以兩浙東西路的浙刻本最精,成都府路的蜀刻本稍次。福建刻本優劣參半,其中麻沙本最差。各地區刻書又有官刻、家刻、坊刻的區別。官刻刊印裝潢精美,家刻校勘精審,坊刻內容廣泛。
南宋刊刻的書籍,內容的編排形式有了改變。我國古代的經、史,其正文和注疏都分別寫在或刻在兩個書本上。南宋初期,盛行在同一書版上,用大字刻正文,用小字刻注疏。如浙東茶鹽司刻《周易》、《尚書》、《禮記》、《春秋左氏傳》,都把經文、注疏合刻在一版之上。建安(今福建建甌)黃善夫刻《史記》,把《集解》、《索隱》、《正義》都刻在正文之下。這樣給讀者帶來了很大方便。
南宋刻書,數量之多,效率之高,都是空前的。如紹興二年(1132),湖州(吳興)王永從一家刊刻《思溪資福禪院大藏經》,全經五千四百八十卷,從開雕到完成,僅用一年時間,參加刻經的工人多達二百六十余人。其中有一位叫董明的刻字工人,他在湖州刻完《思溪藏經》,于次年去越州(紹興)茶鹽司刊刻《資治通鑒》;紹興九年(1139)又到臨安府刻《漢官儀》,同年在臨安還刻了《唐文粹》。紹興二十八年(1158),又到明州(寧波)刊刻《昭明文選》。此外,還在湖州刻《北山小集》,在臨安刻《后漢書》等。二十余年間,刻書不少,其經歷充分反映當時刻書數量之多和效率之高。
坊刻本即書鋪所刻的書。南宋的書坊多集中在臨安和建陽兩地。它們除了刊印經、史、子、集四部書籍之外,主要刊印佛經、俗文、雜書等民間讀物。現今有鋪名可考的,在臨安和建陽兩地,尚有四十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臨安府陳宅書籍鋪。書肆主人陳起,字宗之,自號陳道人。他擅長詩文,與當時江湖詩人相唱和,編著《江湖小集》刊行于世。,他的兒子陳解元,名思,也開設書鋪,陳氏父子刊印的書籍,在卷尾都分別題有“臨安府棚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或“臨安府棚北大街陳解元書籍鋪”一行牌記。因為著名書坊,多設在棚北大街。所以,書坊本又稱“書棚本”。陳氏書籍鋪印書,紙墨工料多選上等,刊刻技術高超,是坊刻本中的精品,極為后世藏書家所寶重。
宋版書為世人珍重若此,究竟它是什么樣子,能否一見便能辨識?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多看實物,加以細心研究。其主要特征是:印書多用皮紙和麻紙,文理堅致有韌性。,版式疏朗雅潔,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數。
刻書選用字體,各地風格不同。浙本多用秀麗俊俏的歐體字;蜀本多用雄偉樸拙的顏體字;建本字形介于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青純勻凈。
裝訂形式采用“蝴蝶裝”。其方法是將書葉面對面相對折齊,在書葉反面版心的地方用漿糊粘連,再用較厚的紙包裹作為書皮;從外表看,厚皮包背,與現代的精裝書相似;翻閱時候,書葉兩邊展開,如蝴蝶雙翅,故稱“蝴蝶裝”,簡稱“蝶裝”。宋版書流傳至今,能保持原來蝶裝的,極為難得。現存宋版書多已改裝為清代盛行的“線裝”了。
除以上所述,宋版書尚有一種較突出的特征,即宋刻書多有諱字,尤其以官刻本避諱更多,是鑒定宋版書及其年代的重要依據。
數百年來,借助宋版書保存了后代刻本所沒有的資料,或用宋版書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在學術研究和歷史的考證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流行最廣,號稱精審的殿本《二十四史》,其中《南齊書·本記第一》有宋孝武帝的宗室劉遐犯罪的記載。,原文是:“遐坐通嫡母殷氏養女,殷舌中出血,眾疑行毒害。”讀此文不禁懷疑,劉遐的嫡母殷氏,舌中出血,怎能就懷疑是被兒子毒害呢?再查閱明監本《南齊書》則作“殷言中出血”。這就更為荒謬了,言語中怎能出血?再校以宋版《南齊書》則為“殷亡,口中血出。”更以《宋書·列傳·宗室》相校證,則有:“遐與嫡母養女云敷私通,殷每禁之,殷暴病卒,未大殮,口鼻流血。”據此則情節與文字俱能吻合,可證宋本之佳。當然,宋版書不是精善無瑕的,有些校勘不精的書坊本,往往存在脫文訛字。讀者如不講求審定版本,就會發生錯誤,鬧出笑話。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有位教官考試生員,所出題目是《乾為金,坤亦為金,何也?》參加考試的生員,雖然有的人熟讀《九經》,但是對此題目卻不知如何下筆。后來,有人懷疑所出之題有誤,請教官取原書查看,果真是福建麻沙本《周易》將“坤為釜”的“釜”字,誤刻為“金”字。教官不察,鬧出了笑話。可見整理古籍,必須重視鑒別版本,但又不能盲目迷信宋版,要擇善而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