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一首新歌《羅剎海市》,讓楊坤曾遭遇不少網友的攻擊,陷入了巨大爭議之中。
而楊坤也是最先開始回應刀郎新歌爭議的。
網友說道“差不多可以收場了,別綁架底層了,被你罵的也是底層,羅剎海市這歌可能罵的就是你哦”,他直接留言評論,“最后一句說對了”。
因為模仿楊坤,搞笑博主“四川芬達”遭遇楊坤起訴。
這一事件鬧得是沸沸揚揚。
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看到“四川芬達”模仿楊坤的視頻自然就一清二楚了。雖然“四川芬達”已經發視頻道歉,請求原諒,但并未讓楊坤滿意。另外,甚至風向還發生了轉變,楊坤是再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之前留幾手就曾發文建議楊坤與“四川芬達”一起合拍個視頻,一起合作一首歌,來個世紀大和解。
但顯然楊坤并沒有這樣做。
之所以起訴“四川芬達”,并且在“四川芬達”道歉后并未諒解,如今楊坤是不再沉默,終于對此事做出了回應。
楊坤先是坦言,之前沒有回應是因為還在訴訟過程當中,一切應該交由法律做出公正的裁決,而不是在網絡平臺“帶節奏”。
可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此事的重點被帶偏,讓他不得不站出來做出回應了。
也的確如此。
雖然“四川芬達”那些模仿視頻已經被下架,而且“四川芬達”還發視頻道了歉,但于事無補,紛爭是愈演愈烈,甚至風向一度出現了反轉,朝著不利于楊坤的方向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楊坤自然就要做出回應了。
當然,一開始楊坤還是很是客氣委婉的。
在楊坤看來,作為歌手能被觀眾以獨特聲線記住和模仿,是件好事。而且過去模仿自己的大有人在,但他表示從沒告過誰。因為他知道一些幽默內容的創作脫離不了“冒犯”,作為一名公眾人物,接受這些“冒犯”也是責任。
身為公眾人物,楊坤是清醒的,對于過往那些模仿者也是大度的。
可是對于如今“四川芬達”的模仿來說,卻超過了基本底線。
楊坤認為這并不是一般的善意模仿,而是打著“模仿”的旗號發布侮辱丑化的視頻,部分視頻甚至充斥著低俗擦邊內容,完全脫離了“模仿”的范疇。
雖然進行了投訴,但是“四川芬達”并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發布更多惡意內容并且靠此直播斂財,最終方才不得不進行起訴。
楊坤表示,這不是針對“藝術模仿者”,而是針對舉著娛樂大旗的“網絡施暴者”!
雖然“四川芬達”也曾找人溝通和解,楊坤也表示只要公開道歉、停止傷害,賠償金無所謂。
但沒想到,“四川芬達”嘴上說著和解,卻又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含沙射影的視頻,進行道德綁架。
這樣的操作,在楊坤看來就是將“道歉”異化為流量炒作的工具。
這令他很是寒心!
楊坤更是怒斥,這就是“炒作賺流量”,而對方反復無常的操作,早已透支了他最后的信任。
對于這樣一件事,楊坤直言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娛樂事件了,而自己想守住的也不只是個人名譽,更是作為公眾人物應有的底線。
對于模仿創作,他稱鼓勵充滿創意的二次創作和不帶侮辱性質的調侃模仿,但堅決反對以傷害他人為籌碼的“流量生意”。
最后他表示,選擇法律維權不是要扼殺創作自由,而是要為行業劃出不可逾越的紅線:文藝創作不能成為網絡霸凌的遮羞布,網絡流量不應建立在對他人尊嚴的踐踏上。他也是呼吁廣大網友共同守護健康的網絡空間,拒絕惡意營銷以及違規引流等行為。
模仿名人一直都是流量密碼。在現實生活中,模仿更是成為了不少人的職業,甚至還有相關的節目和比賽。
從法律層面來看,在我國現行法律框架下,沒有明文規定禁止模仿他人。可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樣的模仿行為,也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尤其對原表演者的形象有所貶損、歪曲,嘩眾取寵,則可以認定為侵犯了表演者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權利。如果模仿是為了獲利,有著商業行為,更是可能會被認定是一種以不正當競爭的方式組織的商業活動。
在之前,名人起訴模仿者的事件也有不少。
不管是汪峰,還是刀郎,他們都曾起訴過模仿者,而且也都獲得了勝訴。
所以對于這類模仿秀來說,風險是有的,尤其還是商業性的模仿更是存在侵權問題。一旦被訴,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面臨巨額賠償。
當然,一般的影視作品角色模仿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一旦對相關人員的形象造成損害,則將面臨一定的風險。
正如楊坤所說,模仿也是有底線的,網絡流量不應建立在對他人尊嚴的踐踏上,對于那些侮辱性質的調侃模仿,以傷害他人為籌碼的“流量生意”,必須堅決反對和抵制!
總之,模仿有風險,一定要謹慎,更要守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