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以文化賦能共建“蘇區振興”思政大課實踐育人基地
4月19日,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與江西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共建“蘇區振興”思政大課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探索“礦區即課堂、文物即教材”的紅色基因傳承范式,力行探索“一鏈”融合、“四維”解碼、“三聯”賦能的大思政實踐育人落地路徑。
“一鏈”融合:打造溯歷史源頭、鑄價值根基的思政育人樣態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堅持黨建引領,突破傳統邊界,與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攜手共建“歷史溯源→情感激發→價值引領”的育人鏈條,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共和國第一國企”“紅色中國第一礦”中華鎢礦公司舊址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讓礦區的工業遺跡華麗轉身,成為生動的“大思政課教材”。進一步完善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實現紅色資源向育人元素的轉化,為培養紅色傳人筑牢根基,為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企業方代表深有感觸地說,中華鎢礦公司所承載的蘇區奮斗精神,是無比鮮活的思政素材。此次合作是蘇區精神從歷史記錄向實踐課堂的創新轉化,企業將基于理論指引,全力推動蘇區產業資源與高等教育的跨界融合。
“四維”解碼:創設在場式走讀、在地化走心的實踐育人課堂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探索建立“四維解碼”實踐育人教學體系:以實物遺跡解碼奮斗基因,以歷史檔案解碼初心密碼,以場景復原解碼精神譜系,以實踐感悟解碼時代價值。在飽含歷史印記的礦區,學院創新推出“場景化實踐教學機制”,打破傳統教室的限制,將思政課程創新性地植入礦區實景,重塑實踐育人的“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形態。同時,創新推出紅色班級瑞金班“整班輪訓制”,讓全班學生有序參與,學生的參與感與使命感得到顯著提升,使思政教育從 “觀摩式” 轉為 “在場式”,從“零散化” 升級為 “系統化”,讓蘇區精神真正融入青年學生的精神血脈。
“三聯”賦能:共建文化活起來、文旅火起來的協同育人場域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通過實地研學、實景教學、座談交流等形式,探索校企黨建合作“聯學聯建聯創”新路徑,推動學校與社會融合、專業與產業融合、黨建與育人融合。在礦區現場,江西鐵山垅鎢業有限公司“中華鎢礦公司舊址”講解專家華峰研究員生動地講述著蘇區建設與鎢礦開發的崢嶸歲月,從蘇區經濟建設的艱難探索到鎢礦產業的興起,再到其對革命斗爭的關鍵支援作用,這段歷史是拼搏的記錄,更是奮進的動力源泉。學院專任教師結合鎢礦開發歷史與蘇區精神展開深入的現場教學,讓蘇區紅土的精神密碼與礦區的歷史遺跡相互交融,使礦區文物“活”起來,蘇區故事 “火”起來,成為鑄魂育人的文化賦能“利器”。
此次活動是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落地舉措,是學院弘揚蘇區精神、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的生動實踐,圍繞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生動案例,以“三講一悟”新范式打造“蘇區振興”思政大課。(陳勁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