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的“全科型”遺址、探索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的關鍵遺址、最大的西周都邑聚落、西域古國疏勒國的重要佛教寺院遺址……4月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入選項目來自全國十個省區市。
“類型豐富多樣、涵蓋地域廣、多學科綜合研究不斷深入,是今年入選項目的重要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評價道。
從最早距今約10萬年的濛溪河遺址群,到9世紀末10世紀初廢棄的莫爾寺遺址,跨越10萬年的漫長歷史中有什么謎題被解答?從青藏高原上的湖濱遺址,到云南高原上的益州郡城址,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如何在考古中彰顯?品味新一年“十大”,我們更懂“何以中國”。
【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舊石器時代的“百科全書”】
這是2025年4月8日拍攝的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考古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薛晨 攝
東亞現代人從哪里來?濛溪河遺址群為揭開這個謎題提供了系統性全新證據。
濛溪河遺址飽水的埋藏環境保存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遠古社會,是國際罕見的同時包含豐富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的“全科型”遺址。華南本地傳統的新型小石器文化及遺址群的發現、一系列現代人行為的確認、對動植物的廣譜利用和晚更新世早期棲居形態與景觀的復原,清晰展現出百萬年人類史關鍵節點上的歷史場景。
【浙江仙居下湯遺址:全景式呈現早期農業社會聚落形態】
下湯遺址出土上山文化時期植物遺存。(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下湯遺址為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2.5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個階段。
考古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后下湯遺址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臺地、外圍人工土臺、環壕的三重聚落結構及其動態發展過程。遺跡豐富、類型齊備,全景式呈現了早期農業社會的聚落形態和聚落結構,是我國南方早期稻作農業社會對一萬年文化史的重要實證。
【甘肅臨洮寺洼遺址:發現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
甘肅臨洮寺洼遺址出土的陶器。(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之一,以彩陶生產和使用為鮮明特色,距今約5000至4000年,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持久且深遠的影響。寺洼遺址發現并發掘的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總面積超百萬平方米,是目前已知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級別最高的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
寺洼遺址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展現了5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早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補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黃河上游核心腹地關鍵時期的空白。
【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展現青藏高原上依湖而生的漁獵圖景】
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出土的第二期遺物(石質、骨質、金屬裝飾品,骨針、滑石珠、紅玉髓、玻璃珠等)。(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瑪不錯遺址位于西藏中南部的瑪不錯湖岸,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自身文化特色鮮明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
作為西藏中部地區發現的第一個距今超過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瑪不錯遺址不僅為構建史前西藏社會歷史和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而且為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提供了可信的佐證。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探索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的關鍵遺址】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M17出土的金片綠松石鑲嵌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盤龍城遺址發現于1954年,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展開過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由此揭示出遺址為商代早期的一處大型城市聚落,文化面貌屬于中原文化系統。自2013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盤龍城遺址展開了持續性的考古工作。
盤龍城遺址最早可至二里頭文化第四期,實證夏代晚期中原王朝對長江流域的影響。盤龍城遺址的發現不僅實證黃河、長江文明的統一性發展,同時表明長江流域也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這是2025年2月25日拍攝的陜西寶雞周原遺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周原遺址總面積逾30平方千米,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考古工作者在此完整揭露2座先周與1座戰國時期大型夯土建筑,可確認周原遺址是先周都邑。
通過持續田野工作,確認了周原遺址存在宮城、小城與大城三座西周城垣。小城和宮城均始建于商周之際,延續使用至西周晚期。大城建于西周晚期,三重城墻在西周晚期時共存。這里還發現一批西周甲骨文,是研究西周甲骨學與西周歷史的罕見出土文獻。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燕山南麓地區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作冊奐青銅器組合及其銘文(拼版照片)。(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琉璃河遺址分布范圍約5.25平方千米,是燕山南麓地區目前所知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
這里發現的燕侯墓地,彌補了貴族墓葬分布規律中最關鍵的一環,由此可大致推斷琉璃河遺址作為燕國都城的延續時間,為填補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據。
通過人類全基因組高分辨率親緣關系鑒定的最新方法,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的平民墓地中辨識出一組四代家族樹。這是國內首次在商周考古領域重建的家族樹,為研究商周考古所關心的墓葬排列方式、組織結構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首座科學勘探發掘的戰國時代楚王陵園】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木槨室布局(周邊蓋板揭取后)(資料照片)。(國家文物局供圖)
武王墩墓是一處戰國晚期楚國大型墓地。武王墩一號墓共發掘出土器物1萬余件,種類包羅萬象,為了解楚國物質文明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為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后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的考古資料。經過近五年的考古研究結合文獻史料綜合分析,一號墓墓主人是楚考烈王熊元。
【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見證西南邊疆與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出土的封泥(拼版照片)。(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河泊所遺址是云南高原已知規模最大、延續時間較長、文化內涵較豐富的商周至漢晉時期的大型中心聚落遺址。
遺址的發掘明確了漢代益州郡城址主體結構布局,確定益州郡治的準確位置。遺址發現兩漢時期封泥1900余枚,包括“滇國相印”“滇王相印”等與古滇國有關的封泥;“益州太守章”“益州刺史”等西南邊郡封泥,以及益州郡下轄24縣封泥。這些重大考古發現,見證了西南邊疆與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是西南邊疆從“多元”融入中華文明“一體”格局歷史過程的典型案例,對研究秦漢之際西南邊疆治理及國家化進程具有突出重大價值。
【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實證多元宗教并存和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
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遠景(資料照片)。(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莫爾寺遺址位于新疆喀什市東北33千米處,是我國古代西域城國疏勒的重要佛教寺院遺址。遺址始建于公元1世紀,約9世紀末10世紀初廢棄。
這是迄今發現我國最西部、年代最早、延續時間長且發展演變清楚、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遺址,考古發現實證多元宗教并存和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遺址地處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交匯處、佛教東傳我國第一站,融合了印度、犍陀羅、中亞、當地和中原多種文化元素,表明佛教進入西域伊始就開啟了中國化進程。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徐壯、楊湛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