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責任在巴基斯坦,這是印度在南亞的行動指南。
因為本身就是印巴分治的產物,更因為根本沖不出南亞的印度,只能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巴基斯坦等國家。所以每當有事,印度總是習慣性地趁機將矛頭指向周邊的南亞鄰國。
而當有事的地方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拼死爭奪的克什米爾,那巴基斯坦必然“在劫難逃”。
伴隨著一陣密集的槍聲響起,在俄烏沖突激戰正酣,巴以沖突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克什米爾這個南亞次大陸的火藥桶再次被點燃。
據環球網援引印媒消息報道稱,克什米爾位于印控區的帕哈爾加姆鎮,于2025年4月22日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安全案件,造成了至少26人死亡。
消息傳來,正在沙特訪問的印度總理莫迪瞬間就坐不住了,馬不停蹄地結束了訪問,風風火火地返回印度主持大局。
而這個大局,就是在沒有追捕到兇手,也沒有調查清楚案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不由分說地把這筆賬算到巴基斯坦的頭上。
莫迪政府認為,認為這是一起極其惡劣的跨境恐怖襲擊,而巴基斯坦就是罪惡的幕后支持者。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莫迪政府針對巴基斯坦,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之勢祭出了一攬子報復計劃,包括停止河水共享、關閉邊境檢查站、暫停對巴基斯坦公民的簽證,以及驅逐巴基斯坦駐印度的軍事人員。
巴基斯坦很無語,但也很無奈,因為不怕流氓不要臉,就怕流氓實力強。
從印度的架勢看,莫迪已經要求軍隊戒嚴,接下來不排除在克什米爾有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可能,而一旦印度的報復計劃上升到軍事行動層面,印巴極有可能爆發軍事沖突,也就是第四次印巴戰爭。
那么,印度為何會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操作,莫迪政府到底想干什么?靜夜史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來看:
一、地緣暗流:萬斯訪印的歷史回響
莫迪發狂的背后,是前段時間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印度的齟齬。
4月21日,美國副總統萬斯抵達印度開啟4天的正式訪問。當天,萬斯即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了會晤,研商經濟、貿易和地緣政治等議題。
在美國關稅政策席卷全球,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全球貿易和產業鏈面臨深度重塑的敏感時刻,特朗普派萬斯訪問印度,充分暴露了他試圖通過深化美印戰略關系,遏制打壓中國的險惡用心。
在美國看來,印度在南亞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在印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影響力不容小覷。而作為有強烈區域主導意識的地區大國,印度非常擅長游走于中美俄等主要大國之間,采取“縱橫捭闔”的策略,實現本國戰略利益最大化。所以為了在與中國的地緣博弈中占據優勢,遏制打壓中國快速發展,將印度作為在亞太地區鉗制中國的戰略支點,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
可以說,萬斯對印度的訪問,是對印度的高度肯定,面對美國的賞臉,莫迪沒有理由不投桃報李。
二、恐襲迷霧:克什米爾的戰略陷阱
突如其來的克什米爾恐襲事件,在時間節點上充滿政治算計:恰逢中巴經濟走廊第二階段關鍵項目投產,瓜達爾港至喀什的鐵路動脈即將貫通。印度國家調查局在襲擊發生48小時內便鎖定巴基斯坦,其效率與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案拖延4年才出結論形成荒誕對比。這種“超常發揮”背后,藏著新德里的三重戰略圖謀:
其一,破壞中巴戰略通道。通過渲染巴控克什米爾“恐怖主義輸出”,為美國制裁中巴經濟走廊提供口實。印方指控的恐襲資金流動路線,刻意標注經過中巴邊境紅其拉甫口岸,企圖將反恐議題與“一帶一路”安全掛鉤。
其二,構建遏華包圍網。印度在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上提出“跨境反恐決議”,要求對中巴經濟走廊實施國際核查,此舉與美日澳在南海的“自由航行”形成東西夾擊之勢。莫迪政府深知,只要能在中國西部制造安全焦慮,就能牽制其東南沿海的戰略資源。
其三,離間中亞布局。借恐襲事件向上海合作組織施壓,破壞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反恐合作。印度在撒馬爾罕峰會上要求將巴基斯坦逐出上合,實為斬斷中國“西進戰略”的多邊支點。
三、莫迪的權謀:危機轉嫁與威權建構
在艾哈邁達巴德的競選集會上,莫迪高舉“國家安全”大旗時,臺下的失業青年正領取人民黨發放的印有導彈圖案的免費午餐。這種政治行為藝術,暴露了印度將恐襲議題工具化的本質:當國內通脹率突破7.4%、農民抗議封鎖新德里周邊高速公路,莫迪需要一場“小型可控危機”來重塑強人形象。
深層數據分析顯示,恐襲事件后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指數飆升38%,而對經濟政策的負面評價下降21個百分點。這種民意的微妙轉向,印證了霍布斯鮑姆的論斷:“民族主義是最廉價的麻醉劑”。莫迪更精明的算計在于:通過強化對巴強硬姿態,換取美國在印度入常問題上的支持,同時向俄羅斯證明其“多向結盟”的統戰價值。
在查謨-克什米爾邦,印度政府借反恐之名加速推進《國土數字化法案》,將700萬克什米爾居民的生物信息納入中央數據庫。這種“安全威權主義”的擴張,與匈牙利歐爾班政府的《主權保護法》、以色列《民族國家法》形成全球右翼浪潮的共振。恐襲敘事成為莫迪拆解世俗憲法、建構印度教國家的絕佳掩護。
四、遏華鏈條:從克什米爾到南海
印度對巴指控絕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有機組成。五角大樓《2023中國軍力報告》特別強調:“中巴軍事合作已形成東起南海、西抵波斯灣的‘戰略鉗形’。”為此,美印在安達曼群島建設的聯合監聽站,其監測范圍正從馬六甲海峽西擴至瓜達爾港。這種軍事布局與恐襲指控形成“硬+軟”雙重打擊:
在軍事層面,印度在拉達克地區新增3個山地師,其T-90MS坦克部署海拔提升至5000米,明顯針對中巴喀喇昆侖公路;在外交層面,印度推動伊斯蘭合作組織(OIC)通過譴責巴基斯坦的決議,試圖瓦解中國在穆斯林世界的伙伴網絡。更具殺傷力的是數字戰場:印方資助的歐洲智庫接連發布報告,將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與巴控區“恐怖訓練營”強行關聯,構建起抹黑中國的“認知閉環”。
這種多維攻擊的戰略設計,在南海找到鏡像投射:當印度海岸警衛隊與越南舉行聯合巡邏,其艦艇航線刻意選擇臨近中國石油平臺的海域;當印度外長蘇杰生訪問菲律賓,雙方聲明特別提及“反對以實力改變現狀”,明指臺海南海,暗射中印邊境。克什米爾的恐襲敘事,就這樣被編織進遏華大網的經緯線。
五、破局之道:東方智慧的戰略反制
面對印度的攻勢,中國在喀什舉行“西部·聯合-2025”反恐演習,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特種部隊首次參演。這場高原練兵不僅展示反恐實力,更用行動拆解“中國縱容恐怖主義”的謠言。更深層的破局發生在經濟領域:中巴啟動本幣結算體系,人民幣在巴外匯儲備占比升至42%;瓜達爾港自貿區吸引57家中國企業入駐,形成對沖印度封鎖的產業堡壘。
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中國創造性提出“三不原則”,即不介入歷史爭議、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承認單邊改變現狀,既守住道義高地,又維護戰略靈活。當印度在聯合國鼓動涉克什米爾提案,中國聯合俄羅斯、土耳其等12國提出“和平解決爭端六點倡議”,將議題焦點從反恐轉向發展,這種“以建促和”的東方智慧,恰似戰國時期墨子“兼愛非攻”的現代演繹。
另外,數字空間的較量更具前瞻性:華為幫助巴基斯坦建成南亞首個量子通信干線,使敏感信息傳輸免受印度網絡攻擊;北斗衛星為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提供厘米級定位,徹底打破印度GPS干擾系統的封鎖。這種技術賦能的戰略反制,正在改寫“代理人戰爭”的規則書。
結語:喜馬拉雅山麓的文明較量
當印度將克什米爾恐襲責任甩鍋巴基斯坦,其戰略短視已顯露無疑:這種飲鴆止渴的遏華手段,既無法扭轉中巴“鐵桿兄弟”的情誼,難以阻擋中國經略歐亞大陸的歷史步伐,更不可能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得到美國的真正高看。從張騫鑿空西域到中巴經濟走廊,從鄭和下西洋到“一帶一路”,中華文明始終證明:真正的戰略安全,不在于制造敵人,而在于廣交朋友。
可惜,印度稀爛的國情,再加上莫迪眼高手低的秉性,克什米爾危機注定不可能成為印度崛起的助推劑,反而會成為令印度萬劫不復的催命符。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