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天津4月24日電 (黃欣欣)“這個模擬器最大能模擬多少級風力?”24日,在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的船舶模擬器前,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臺籍副教授陳振緯一邊操作模擬系統,一邊向工作人員詢問技術參數。
4月24日,臺盟中央兩岸海洋文化交流活動躍涌津門行參訪團走進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圖為臺胞參觀學院內的船舶模擬器。 黃欣欣 攝
當日,臺盟中央兩岸海洋文化交流活動躍涌津門行參訪團走進天津海運職業學院,了解該校在航海教育、智能航運等領域創新成果。
該學院船舶模擬器還原真實船舶駕駛艙,能精準呈現不同海況下的船舶運動狀態。陳振緯通過觀察屏幕上的浪涌,不時調整航向。“模擬效果非常逼真,船型、風力、海浪浪向等因素都被考慮在內,非常適合用于海員訓練。”他說。
前一日,參訪團探訪大連海洋大學黑石礁校區。校內一座形似透明玻璃魚缸的微型海洋牧場吸引臺胞駐足觀察。海洋牧場內游動著魚兒,還有鮑魚、刺參、水草等生物。
“這個微型海洋牧場在臺灣能復刻嗎?”面對臺胞提問,工作人員細數兩岸共有物種,解釋道,雖然兩岸氣候條件存在一些差異,但臺灣可通過技術改良實現同類系統的本地化應用。
在該校現代水產苗種繁育中心,中華絨螯蟹、膨腹海馬等特色水產吸引臺胞湊近觀看。該校專家表示,未來兩岸可在水產資源互通、智慧養殖技術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建“藍色糧倉”。
4月23日,臺盟中央兩岸海洋文化交流活動躍涌津門行參訪團走進大連海洋大學黑石礁校區。圖為參訪團參觀校園內的現代水產苗種繁育中心。 黃欣欣 攝
“臺灣海峽平均水深僅約60米,兩岸海洋產業合作有著天然優勢。”廈門大學特約研究員傅崐成向記者分析,在漁業方面,臺灣遠洋捕撈技術先進,大陸市場潛力巨大,可聯合開發國際漁業資源;造船領域,大陸巨型貨輪與臺灣游艇制造有互補空間;海運上,兩岸航運企業已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份額。“唯有深化產業鏈互補,才能在全球海洋經濟中提升競爭力。”傅崐成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