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立云 編輯:馮曉暉
“潯城故事”專欄致力于分享與九江生活見聞相關的散文及紀實類文章。誠摯歡迎原創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聯系方式詳見公眾號自動回復。
清代朱野云臨摹宋李公麟的《扶杖醉坐圖》瑞昌山藥燉排骨
世間大美,食色性也。圣人之道,食亦有德,伊尹治大國如烹小鮮;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喻之學者,豈可囫圇吞棗而不咀英嚼華?琢之磨之,食之學妙,引以為治平修齊。是以圣賢之心觀物,物何不善哉!
蘇子懷大才秉中庸,而艱苦頓挫,顛沛之間,以食自嘲,性情豁達,千載一士。今人效仿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謂東坡道人豈浪得虛名。道人于食謂之藥也,自神農赤松子而葛洪李時珍,皆言藥食同源。東坡道人謫黃州,過廬山題西林、經瑞昌憩山亭,題字崖石,點墨竹葉,消涼暑、飲清泉,考風土,鄉人獻以肉茯苓、金剛茶,于是徘徊數日,松床消夏,流連夜色,竟歌游冶。其辭曰:
溪上青山三百疊,快馬輕衫來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
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
興不盡遣,而問郎中康師孟:茯苓土仙是一家,未省腴肉味更嘉?東平郎中康師孟云:“先生謹聞,自筠州逶迤而來,油面人參湯,紅顏脂膏餅,葛仙調神羹,金剛固本汁,如何?”
瑞昌山藥
云:“物華天寶名不虛傳!然,精華何謂?”
對曰:“人之精華在廚藝,物之精華在主治。先生嗜此味,夫此邑瑞昌,土紅而沃,陽足水調,其山生靈肉,質性如茯苓,形態似菝葜,兼得二物之美而溫甘,獨贏眾仙之庖以垂憐。赤松、王喬、苦竹、純陽,隱潯陽而窖此物,搗調松竹,薦于丹爐,是名山藥。特產此邑,又冠以瑞昌,非關蕷薯。”
蘇子哈哈長贊:“善哉此物,茯竹葜豬。”①
瑞昌山藥,自古馳名。《山海經》紀,其產南販山澤,瑞邑適處云夢澤南少澤之地,青銅之都;與鐘鼎同貢饌食之家;慶隆志載,民間舊話;洞學先師朱文公②云:“色像玉、香似花、甜如蜜、味勝羊羹。”《神農本草》列其上品,農家年廚,帝宮御膳,滋補佳肴,得地利人和者,不可或缺。
今逢盛世,萬物豐阜,邦祈強泰,人求健安。食療藥補民眾需求。于是瑞昌山藥,再入國農,標志地理,登記保護。凡需求者可網絡搜取,有條件者可常薦筵席。縱不信神仙,且可效朱子。
嗚呼,子瞻過有東坡肉,伯雨感事作此記!
長耕于廬山東籬書院 2024.12.20
注解:
①茯竹葜豬:茯苓、竹筍、菝葜(俗名金剛藤及根)、小黑豬。坡公自筠州高安別弟蘇子由,與友人東平郎中康師孟、建昌老友李野夫、黃州莫逆陳季常、楊世昌至江州一路赴任黃州,食宿采風,多有題句。
民間傳說,士民慕公高逸,沿途洗塵,獨有一味常佐珍肴即山藥湯汁、羹餅、糕粑、面等從不缺席,美不勝收。坡公自郎中康師孟、李野夫、陳季常等推美中得知,所謂茯苓、菝葜、金剛仙丹,皆是瑞昌山藥,配以豬肉或鴨肉或雞肉或魚肉或米面,俱得至真美味。
然坡公必非常人,其細品之后說本地黑豬肉所佐本地食材皆美勝一籌,如黑豬肉燒亭子山竹筍,不遜山藥燒黑豬肉。至黃州后憶瑞邑山藥燒黑豬肉仍夢寐生津,忽一日農家獻黑豬肉,坡公大喜,思佐料食材,貶所一無所有,唯農人糯谷稻草扎肉促生靈犀,遂以糯谷稻草、泉水浣洗,在東坡農舍之中發明糯草燒肉,異香誘人,大慰饕餮。民間云,多虧瑞昌山藥、亭子山竹筍等食材燒本地黑豬肉,遂有東坡肉。
②洞學朱文公:朱熹教授白鹿洞期間,時飧江州瑞邑諸生講友所獻山藥,后有此評。
作者像
【作者簡介】
田立云,字伯雨,號龍門居士,筆名長耕。
【編后記】
本篇講的是瑞昌山藥和蘇東坡的故事。
在中國民間飲食傳說體系中,蘇東坡的“出鏡率”遜于乾隆。然而,若論美食修養與文化底蘊,乾隆那等“貨色”,實在沒資格與蘇東坡相提并論。
蘇東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食家。他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期所創的東坡肉,至今仍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經典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