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旅蒙商家書里“茶葉之路上的鄉愁”
作者/孫樹恒
一
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華人商圈里,任志勇先生的名字不僅代表著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更象征著一段跨越百年的商道記憶的“打撈者”。作為蒙古國中華總商會副會長,他深耕異國工程建設二十余載,以晉商后裔的堅韌在草原商道上續寫傳奇;而在推土機與藍圖之外,他更是一位執著的文化守護者,那些被他悉心收藏的旅蒙商家書,正從歷史的褶皺里走出,訴說著先輩們在駝鈴聲中交織的鄉愁與夢想。在任志勇先生的私人收藏中,有幾組塵封百年的旅蒙商家書。當泛黃的紙張,墨色未褪的字跡仍透著傳統文化的底蘊,那是晉商在馬背駝隊間練就的筆鋒,也是草原商道上淬煉出的生存智慧。跨越千里的郵路,讓每封書信都成為時間的膠囊,商人們用最凝練的文字,將兒女情長、家族興衰與商業風云熔鑄于尺素之間。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書信竟能跨越時空前后呼應,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清末民初的時光之門,讓今人得以窺見旅蒙商人群體隱秘而壯闊的精神世界。這些家書被發現于烏蘭巴托的舊物市場與牧民家中,“每一封信都是一個家庭的故事。”
二
清朝不同郵路到蒙古高原所需時間有所不同。
殺虎口路:從山西到蒙古高原,若以殺虎口路為主,路途相對較遠,加上當時的交通條件限制,信件傳遞一般需要一個半月左右。
張家口路:從張家口出發到蒙古高原,距離相對較近,正常情況下信件傳遞可能需要一個月左右。但如果遇到惡劣天氣或其他特殊情況,時間可能會延長。
古北口路:從北京附近的古北口出發到蒙古高原東部地區,距離適中,不過由于要經過一些山區和復雜地形,信件傳遞大概需要40天到兩個月不等。
歸化城位于蒙古高原南部邊緣,從歸化城出發到蒙古高原不同地區的郵路時間有所不同。如果是到蒙古高原更偏遠的地區,如庫倫(今烏蘭巴托)、烏里雅蘇臺等地,路途較遠且路況復雜,一般需要30到40天,甚至更長時間。
這只是大致的時間范圍,實際傳遞時間會受到季節、天氣、交通狀況以及驛站運行效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冬季遇到大雪封路,或者夏季遭遇暴雨洪水等惡劣天氣,都會導致郵路受阻,延長信件傳遞的時間。
三
自十七世紀茶葉之路開始以來,清朝旅蒙商是一群極具特色且影響深遠的群體。他們跨越千山萬水,在蒙古高原上經商謀生,而一封封家書,就如同連接著他們與故鄉的紐帶,承載著無數的思念、牽掛與生活瑣事,在時光的流轉中,訴說著那段獨特的歷史與人間溫情。
清朝時期,旅蒙商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然而,清朝政府有著嚴格的規定,旅蒙商人不允許攜帶家眷一同前往蒙古高原經商。這一規定,使得旅蒙商人們不得不與家人長期分離。對于這些商人而言,蒙古高原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地方,那里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但也有著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陌生的人文習俗。他們為了生計,為了家庭的未來,毅然踏上了這條充滿艱辛的商路,卻只能將對親人的思念深深埋藏在心底。
在那個交通和通訊并不發達的年代,家書成為了旅蒙商人與家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從山西到蒙古高原,清朝時期雖然開辟了特定的郵路,而旅蒙商家書傳遞的時間還是很長,不確定性,對于翹首以盼的家人和在外漂泊的商人來說,都顯得無比漫長。每一封信的寄出與等待,都飽含著無盡的牽掛。商人在旅途中,時刻盼望著能收到來自家鄉的消息,了解家中父母是否安康、妻兒是否無恙;而家中的親人,也日夜盼望著遠方的來信,知曉親人在他鄉的生活與生意狀況。
旅蒙商家書的內容豐富多樣,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個窗口,展現出那個時代商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面貌。
第一組是民國十九年張申五寫給日長生寶號關于兌交號銀的事,算的清清楚楚,分配的明明白白。來龍去脈,讓人一目了然。在商業活動中,分紅對于旅蒙商人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經濟收入,更影響著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1912年,歸化城商人張五申在給妻子的信中畫了三枚銅錢:“大兒束脩(學費)可從號上支,勿念。村學周先生擅八股,須督促每日臨帖三張。”寥寥數語,將草原商戰的鐵血與父親對子女教育的柔腸并置。
除了商業事務,家庭瑣事也是旅蒙商家書的重要內容。 更多的信件浸透了離人愁緒。比如李學良寫給妻子的信,其中主要談及兒子上學的事情。在那個時代,教育被視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李學良雖然遠在外地經商,但他始終牽掛著兒子的學業。他在信中叮囑妻子,一定要讓兒子在村里好好讀書,認真照顧家庭,督促兒子好好學習。他明白,自己不能陪伴在兒子身邊,教育兒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身上。他希望兒子能夠通過讀書,將來有一個好的前程,不再像自己一樣,為了生計四處奔波。
還有李學良戊辰年六月二十五日從歸化城寫給山西老家母親寫的信,“歸化年歲至今未道雨,赤地苗幾千里,時下莫吃的就居多,書最兇處村莊人民是下逃走,鎮令人可怕,牲口甚賤,弱子老摳簡直不值如馬三十元能買好的....”,說明了當時歸化城的旱災。
李學良寫給兒子的信,同樣滿是牽掛與教誨。學良在信中教導兒子要孝順,聽母親的話,勤儉過日子。他深知,自己不在家,母親一人操持家務不易,希望兒子能夠懂事,多體諒母親的辛苦,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同時,他也強調勤儉的重要性,在那個物質并不充裕的年代,勤儉持家是維持家庭生活的關鍵。學良希望兒子能夠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將來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這封信,不僅僅是簡單的叮囑,更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成長的關注和引導,蘊含著濃濃的親情。信結尾要求兒子回信由西伯利亞寄新疆古城交裕祥厚即妥,這樣的漫漫的路,天涯海角的“約定”更顯珍貴。
仔細讀旅蒙商的家書,讓我總是有種天旋地轉的感覺,從什么時候寫的信,又是什么時候郵寄,什么時候從村里捎出,寄信,什么時候收到,都是寫的那么清楚,說明旅蒙商對每封信都是渴望最快些 ,不想耽誤時間,這是心靈的雙向奔赴,讓我讀來明白,旅蒙殤心里多苦,有多難,真是不言而喻,讓一封封家書,讓我的心亂七八糟,不知道哪一封屬于那一個家族的,屬于共同的旅蒙商。
四
這些旅蒙商家書,雖然只是生活中的點滴記錄,但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它們見證了旅蒙商人在外的艱辛與奮斗,也反映出當時家庭的生活狀況和人們的情感世界。通過這些家書,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商業活動對家庭的影響。旅蒙商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遠離家鄉,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打拼,他們的堅韌和毅力令人敬佩。而家中的親人,也在默默付出,支持著在外的家人,這種親情的力量,成為了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些家書更是情感的載體,它們承載著旅蒙商人與家人之間的深厚情感。在漫長的等待中,每一封信都成為了他們心靈的慰藉。當商人在異鄉遭遇困難和挫折時,家書里親人的鼓勵和支持,能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而當家中親人遇到煩惱和困惑時,商人在信中的安慰和建議,也能給予他們力量。家書,將相隔千里的親人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讓他們在歲月的長河中,始終感受到溫暖和牽掛。
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朝旅蒙商家書逐漸成為了歷史的記憶,但它們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卻永遠不會消失。它們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是一份情感的傳承,讓我們在今天依然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和人們的真情。這些家書,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訴說著清朝旅蒙商人及其家庭的故事,讓后人銘記那段充滿艱辛與溫情的歲月。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