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弘(沃德研究院研究員)
北極地區一直是俄羅斯和美國的競爭熱點,隨著全球大國爭奪對大量資源和戰略路線的控制權,印度也渴望在這一關鍵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
尚未開發的資源寶庫
北極地區相對來說尚未開發,被認為是一個未開發的自然資源豐富的寶庫,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和海洋生物。從歷史上看,它也被視為大國沖突的潛在爆發點。
長期以來,俄羅斯在該地區保持著主導地位。然而,北約組織的北擴迫使俄羅斯大幅增加其軍事存在。印度盡管地理位置遙遠,但也已在該地區建立了立足點。
北極地區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以上,包括北極點,其特征是大片的浮冰,冰脊厚度可達20米。據估計,該地區擁有世界上近22%的未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其中俄羅斯占北極地區能源資源的52%,挪威占12%。
全球工業化以及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導致了全球氣溫升高,進而導致冰川快速融化。2024年,北極海冰的最小覆蓋面積記錄為428萬平方公里,比長期平均值低約180萬平方公里。海冰減少的速度接近每十年減少13%,這意味著到2040年,北極可能會在夏季完全無冰。
冰川融化的后果是深遠的,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許多島嶼領土和沿海城市。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最近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等論壇上的討論突顯了這一點。
與南極洲不同,南極洲受1959年條約的約束,只允許和平活動,北極地區沒有類似的條約。北極理事會成立于1996年,負責處理與北極國家有關的問題,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觀察員國必須承認北極國家的主權和管轄權,同時承認管理北冰洋的廣泛法律框架。2013年5月,印度成為第11個獲得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地位的國家。
俄羅斯和美國長期以來在北極地區設有軍事基地和監視系統,包括核威懾能力。
俄羅斯在該地區運營核動力破冰船已有很長時間。盡管俄羅斯、美國和挪威之間的北極軍事環境合作(AMEC)協議促進了某些蘇聯和美國資產的退役,但來自其他國家日益增長的興趣引發了兩個主要大國之間新的冷戰動態。
曾經盛行的合作氛圍已經惡化,特別是考慮到自2014年以來烏克蘭局勢引發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北極地區的海航線
融冰的增加已經開始使北極地區在夏季的開放時間更長。在21世紀,有三條主要路線可能會徹底改變國際商業航運業。
北方海航道(NSR)位于俄羅斯的北極海岸,這里的冰最先融化,因此可供使用的時間更長。它還擁有最高的商業潛力:該航線將東亞和歐洲之間的海上距離從通過蘇伊士運河的21000公里縮短到12800公里。這意味著運輸時間縮短了10-15天。在蘇聯時代,北方海航道被廣泛用于自然資源的開采和運輸。
2009年,由一艘俄羅斯破冰船率領的兩艘德國船只完成了從韓國釜山到荷蘭鹿特丹的首次商業穿越北方海航道之旅,建立了良好的商業前景。
西北航道(NWP)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另一條航線,穿越加拿大的北極群島,于2007年首次投入使用,它可能很快會開放,供更頻繁的使用。雖然加拿大將其稱為國內航道,但美國和其他國家堅持認為這是一條國際過境通道,必須允許自由和不受阻礙的通行。
這條路線可以將中東和西歐之間的航運時間從通過巴拿馬運河的24000公里縮短到大約13600公里,但部分路線水深只有15米,因此降低了可行性。
第三條是潛在的跨極地海路(TSR),可以利用北極的中心部分直接連接白令海峽和位于大西洋的摩爾曼斯克港。這條路線目前只是假設,隨著氣候變化的進展可能會顯現出來。
莫斯科的戰略
俄羅斯是北極地區最大的利益相關者,該地區約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占俄羅斯總出口的20%。在2023年版的克里姆林宮外交政策概念中,北極地區再次獲得重要地位,該概念強調維護和平與穩定、提高環境可持續性以及減少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北方海航道的開發仍然是一個關鍵目標,俄羅斯重申其對北極地區國際法的承諾。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概念加強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在管理北冰洋國家間關系方面的權威,并表達了俄羅斯對“與對俄羅斯奉行建設性政策的非北極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開放態度。
俄羅斯于2020年簽署的《2035年北極新政策》(New Arctic Policy 2035)明確主張其對北方海航道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令美國深感不安,美國主張北方海航道應作為國際航道,在更廣泛的“航行自由行動”下運營。但是俄羅斯方面態度強硬,俄羅斯政府威脅要對不遵守俄羅斯在北方海航道法規的船只使用武力。
印度的利益
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印度致力于成為北極地區的重要參與者。自2008年7月以來,印度一直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運營“希馬德里”(Himadri)永久北極研究站。斯瓦爾巴群島是地球上最北端的常年定居點,人口約2200人,距離北極近1200公里。
印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監測峽灣動態、冰川、碳循環、冰川學、地質學、大氣污染和空間天氣等領域。2014年,印度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孔斯峽灣建立了一個名為“IndARC”的水下系泊觀測站,旨在尋找北極氣象參數與西南季風之間的聯系。此外,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的海外全資子公司ONGC Videsh已表示有興趣投資俄羅斯的北極液化天然氣項目。
印度的北極政策名為“印度與北極:建立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India and the Arctic: Building a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于2022年3月發布。這份文件概述了印度的利益,包括經濟和資源前景、海上互聯互通以及加強其在該地區的存在。
隨著印度尋求擴大海上貿易路線,為其日益增長的出口進入更多市場,并確保石油和其他重要商品的運輸通道,北極對印度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
印度和俄羅斯在促進7200公里長的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該走廊可以在印度、伊朗、阿塞拜疆、俄羅斯、中亞和歐洲之間運輸貨物,大大減少成本和時間。另外,雙方還在發展可能成為北方海航線一部分的欽奈-符拉迪沃斯托克走廊。
最近的事態發展表明,新德里正在與莫斯科就印度造船廠建造破冰船進行討論,這突顯了印度參與北極事務的承諾以及擴大合作的潛力。
印度也可能探索在北極地區的采礦機會。盡管國際上普遍呼吁暫停深海采礦,但值得注意的是,挪威的目標是成為第一個在該領域啟動商業活動的國家——鑒于其北極理事會成員身份和在北極地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這是一個關鍵舉措。
下一場大博弈
隨著“下一場大博弈”的展開,北極繼續吸引著研究人員。與南極洲不同,北極國家根據《海洋法》制度擁有既定的領土主張。因此,圍繞北極地區大國政治、競爭和沖突的討論越來越引起戰略分析家的關注。
俄羅斯北方艦隊在北極地區具有戰略地位,而且在該地區占據主導地位。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從俄羅斯手中購買阿拉斯加后,也成為一個北極國家。加拿大和北歐國家在北極事務中擁有重大利益,促使美國加深與這些國家的聯盟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海航道為從倫敦到日本橫濱的貨物提供了一條比蘇伊士運河短37%的運輸路線。俄羅斯試圖通過沿北極海岸線建立強大的支持基礎設施,在經濟上利用這一優勢。莫斯科認為,美國及其北約伙伴是對其北極雄心的威脅。
隨著北極大競賽的進行,俄羅斯資源驅動型經濟在開采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已獲得約170萬平方公里海底的權利。此外,俄羅斯已經恢復了幾個蘇聯時代的軍事基地,并使其海軍能力現代化,目前有7艘核動力破冰船和大約30艘柴油動力船只。相比之下,美國只有兩艘柴油動力破冰船。此外,北約還加強了在巴倫支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軍事演習。
盡管美國是全球超級大國,但俄羅斯已成為北極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由于與俄羅斯的緊密聯系和最近訂購了四艘破冰船,印度在北極事務中扮演相關角色方面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未來,美、俄、印以及北極地區國家在這一地區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