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扎根鄉土四十載 煙葉鋪就共富路
——記貴州省七星關區全國十佳增收創富能手雷祥文
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川山村的煙田里,總能看到一個身影:他皮膚黝黑,褲腳沾泥,或彎腰察看煙葉長勢,或指導村民分類采收,或蹲在烤房前調試設備……他就是雷祥文,一位與煙葉打了40年交道的“鐵桿煙農”,也是鄉親們口中的“致富領路人”。
雷祥文安裝防蟲板。
從“新煙人”到“鐵桿煙農”:四十年堅守初心
1982年,剛滿18歲的雷祥文從父親手中接過種煙鋤頭,成為村里最年輕的“新煙人”。彼時,烤煙是全家唯一的生計,但他暗下決心:“不能讓烤煙在我手里種折了,種丟了!”這一諾,他堅守了40年。
上世紀90年代,“打工潮”席卷農村,不少鄉親外出謀生,雷祥文卻選擇“逆流而行”。他深知,土地是農民的根,而烤煙則是川山村的希望。從最初全家勞動力齊上陣的20畝煙田,到如今科學規劃的150畝規模種植,他始終與煙葉為伴。面對傳統種植效益低的困境,他白天請教煙站技術員,夜晚翻書查資料,硬是靠著一股鉆勁,帶領村民摸索推廣小苗井窖移栽技術和十個關鍵穩溫點烘烤工藝,將煙葉畝產效益提升了30%。
“別人打工掙錢是快,但種煙是長遠活路。只要肯動腦子,土地不會虧待人。”雷祥文說。
從“老把式”到“新農人”: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雷祥文的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數據:起壟高度25厘米、行距1.2米、移栽后7天追肥……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是他蛻變為“職業煙農”的見證。
雷祥文精細管護煙苗。
早年種煙靠經驗,如今管理靠科學。他率先引入小型農機具,在土地深翻、起壟覆膜環節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每畝用工成本降低20%。為了減少烘烤損失率,在煙草公司的指導下率先運用烘烤遠程管理平臺輔助煙葉烘烤,煙葉質量連年穩居全鎮前列。“他種的煙,葉片油分好、色澤均勻,我們都在向他學習經驗!”村民周邦友豎起大拇指。
作為村里第一批“職業煙農”,雷祥文還創新將栽培技術“跨界”應用到玉米、辣椒等作物,帶動村民實現多產業增收。“煙葉育苗的溫控法用在辣椒上,出苗率高了,病害也少了很多。相對于以前的老方法,還是老雷推的新技術更好用!”村民張賢美感慨。
從“村支書”到“共富頭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身為擁有17年黨齡的老黨員、連任8年的村支書,雷祥文常說:“一人富不算富,帶著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才對得起胸前的黨員徽章。”
他發動村民成立烤煙種植合作社,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手把手教技術、籌資金、跑銷路。6年間,川山村新建16座標準化烤房,戶均種煙收入達7-8萬元,23戶貧困戶靠種煙脫了貧。
村民樊英全回憶:“雷書記帶著我們修通村公路時,自己墊了3萬元,還連著半個月睡在工棚里。”如今,1公里通村公路和7公里機耕道貫穿田間,拖拉機、旋耕機開進了曾經閉塞的山坳。
雷祥文使用農機具起壟煙地。
“煙田就是我的舞臺”
年近六旬的雷祥文,依然每天清晨5點下田。有人勸他“該享清福了”,他卻擺擺手:“鄉村振興這盤棋,我們農民是主角。只要還能干,就要帶著大伙兒往前奔!”
站在成片的煙田前,他望向遠方:“烤煙這碗飯,端了40年,還要端得更穩、更香。等村里的年輕人回來,我要教他們用無人機施肥、用大數據管田,讓川山村的致富夢飛出大山!”
雷祥文的故事,是千萬中國農民奮斗的縮影。他用40年時光證明:土地從不辜負耕耘者,科技與情懷的結合,終將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如他所說:“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好日子就在腳下!”(圖/文 陳萬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