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埃及博主在TikTok上火了。
她穿著法老服飾,走進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對著鏡頭開始吐槽:“這里什么都有,就是沒有金字塔!”
“木乃伊躺在玻璃柜里就算了,連法老的胡子都是被‘撿’來的?”
她的視頻迅速引爆網絡,尤其是那句“你們自己沒祖宗嗎?”,讓無數網友會心一笑。
這句話之所以能引起共鳴,是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藏品里,裝滿了全世界的眼淚。
中國人看到敦煌壁畫被切割成塊、東晉《女史箴圖》被粗暴截斷時,心里的憋屈,埃及人最懂:畢竟他們的羅塞塔石碑被英國人“撿”走200多年,至今要不回來。
大英博物館的800萬件藏品,堪稱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贓物陳列館”。
它的誕生,就是一部英國殖民擴張的“戰利品清單”。
1753年,醫生漢斯·斯隆將自己從牙買加殖民地搜刮的7.1萬件“藏品”賣給英國政府,其中不少是黑奴貿易中的掠奪品。
英國議會甚至為此發行彩票籌錢——這大概是最早的“眾籌贓物”項目。
到了19世紀,大英帝國的殖民掠奪進入巔峰。
1799年,法國人在埃及挖出羅塞塔石碑,結果1801年英國打敗法軍后,直接“簽收”了這塊石碑,順便打包了10萬件埃及文物,連法老的棺材都拆成零件運走。
希臘的帕特農神廟雕塑被埃爾金伯爵(對,就是火燒圓明園那位的老爹)以“保護文物”為名拆走一半,轉手3.5萬英鎊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中國的文物也沒能幸免。斯坦因用500兩銀子從王道士手里騙走敦煌藏經洞24箱經卷,切割壁畫時甚至用化學膠水固定。
八國聯軍士兵偷走《女史箴圖》后,大英博物館僅花25英鎊“撿漏”。
2024年,大英博物館還從大維德基金會獲捐一批元青花、明斗彩瓷器,而這些文物大多來自民國時期的“合法購買”——用殖民特權低價收割,也算“文明”操作?
走進大英博物館,就像走進一個“世界祖墳交流中心”。
中國區的敦煌文物被切割成碎片,1.3萬卷經文、500幅壁畫,斯坦因連菩薩的手指都不放過。
《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被誤裱成日本屏風,還因保存不當掉渣,網友痛心:“顧愷之棺材板壓不住了!”
更諷刺的是,金代“家國永安”瓷枕旁的展簽寫著“19世紀購于北京”——英國人怕不是逛潘家園買的?
埃及區的10萬件文物里,有4具完整木乃伊、獅身人面像的胡子、法老圖坦卡蒙的珠寶……埃及考古學家想研究本國歷史,得先辦英國簽證。
最扎心的是羅塞塔石碑:埃及政府只能用復制品辦展覽,真跡卻在倫敦當“鎮館之寶”。
希臘的帕特農神廟雕塑被英媒稱為“埃爾金大理石”,希臘總理求歸還,反被英國首相放鴿子。
尼日利亞的4000件貝寧青銅器在1897年被英軍洗劫,博物館卻說“非洲保護不了文物”。
印度的“光明之山”鉆石被鑲在英國王冠上,莫迪追討時收到回復:“這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禮物。”
大英博物館有一套自洽的“強盜哲學”:
1. 技術優越論:“你們保護不好,我們代管。”——但2023年該館被盜2000件文物,30年6次失竊,找回的628件全靠黑市舉報。
2. 文化無國界:“全人類共同遺產。”——但希臘學生抗議時,館方強調“這些雕塑屬于大英博物館”。
3. 歷史免責聲明:“都是前人的鍋。”——但2024年仍通過“捐贈”接收殖民時期流失文物。
更離譜的是洗白手段:給敦煌展區配《功夫熊貓》BGM,解說詞寫“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品”;將《女史箴圖》標注為“19世紀收藏”,絕口不提英軍搶劫背景。
2022年英國女王去世后,一場跨國追討行動悄然爆發。
印度10萬網友聯名要求歸還“光明之山”鉆石,留學生舉牌:“戴贓物王冠不硌得慌?”
中國網友制作“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劇,讓文物化身主角闖關回家。
連英國自家媒體都看不下去:《泰晤士報》稱失竊事件是“國家恥辱”,《經濟學人》吐槽“99%藏品不敢見光”。
帶埃及人逛館或許能緩解心痛,但真正的笑容,只會出現在文物回家的那天。
正如那位埃及博主所說:“當英國人炫耀‘我們保護了文明’,我會反問——你們自己的文明呢?”
或許未來的某天,熱搜會變成:大英博物館因無人參觀倒閉各國組團搬空倫敦。
而此刻,我們能做的,是記住每件文物背后的名字:它們不是編號,是活著的歷史。
(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