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梅馬村坐落在丹陽城東北的嘉山下,嘉山高約150米,“橫臥長江邊,壁立千仞,狀如伏牛”,山勢逶迤,山下是寧靜的江南水鄉。
1913年9月的一天,村里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梅嘉生出生了。
梅嘉生的童年就在這座小山村里度過,他的父親梅德元在上海老城隍廟附近開藥店,他跟隨母親耕作養家,幼年讀過私塾,放過牛,雖艱辛,卻也溫飽。
梅嘉生故居。
13歲那一年,梅嘉生隨母親來到上海。母親進了一家日本人開的紡織廠做工,梅嘉生則進小學讀書。幾年后梅嘉生小學畢業,先在另一家中藥店“德勝堂”當學徒,出徒后,回到父親的“中和堂”當了伙計。
工作之余,梅嘉生非常好學,他先是上了英語夜校,在夜校,相遇一位來自富商家庭的姑娘周政并相戀。周政祖籍浙江寧波,父親在上海開一家百貨商行。
勤奮的他,后來又考取上海美國教會學校華夏大學附中學習(免學費)。
青年梅嘉生
這個上進青年的人生之路本來會一片美好,但是,很快被日寇侵華的一聲聲槍響、一次次事變改變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原本想回鄉開個養雞場的梅嘉生寫信告訴戀人周政:“面對國破家亡危難之時不能再讀書了!”,他毅然參加了滬東區義勇軍。1935年,在周政的支持下,他考入南京陸軍學校,學習裝甲兵課程。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37年,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陸軍學校南遷。梅嘉生和周政商議回家鄉丹陽,去拉起一支抗日武裝。在南京結婚后,梅嘉生夫妻倆回到丹陽,周政拿出自己積蓄再加上父親寄來的數百元錢,從國民黨散兵手里買下10來支步槍,在家鄉戎梅馬村和胡家村一帶,組織青年人拉起一支農民自衛團。
在他的鄰村,中共黨員管文蔚也在組織抗日部隊。
很快,英雄和好漢就聚義了。
梅嘉生和管文蔚取得聯系,成立了丹陽自衛總團,管文蔚任總團長,梅嘉生任鎮北分團團長,管轄幾個村莊的自衛團。
自衛團成立后,梅嘉生帶隊在丹陽陵口伏擊日軍過往的運輸火車,有點像鐵道游擊隊,給日軍的交通運輸形成了破壞。
1938年6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率部挺進江南,派政治部主任劉炎來到丹陽,將丹陽自衛總團改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丹陽游擊縱隊,梅嘉生任第三大隊大隊長。
丹陽自衛總團合影:左一梅嘉生,左四陳毅,左五管文蔚
1939年春,梅嘉生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此,梅嘉生從家鄉出發,踏上征程,為革命事業而奔波四方,最后成為我軍屈指可數頗具傳奇色彩的陸海空“三棲”開國將軍。
01
1939年7月,梅嘉生到皖南軍部參加新四軍第一次黨代會,10月,被任命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三團團長、蘇皖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教導總隊中級干部隊隊長。
就這樣,他從地方自衛隊武裝,成長為了主力部隊。
作為主力部隊,執行黨中央的戰略方針,梅嘉生和他的部隊,離開了家鄉,奉命率部西進津浦路東,配合大部隊作戰,經過半年多頻繁戰斗,取得反頑斗爭勝利,并打通了東、西兩塊抗日根據地聯系。
年底,梅嘉生被派到外圍部隊南通保安旅工作,在異常復雜情況下,堅決執行上級指示,對這支雜牌軍進行了改編。
1941年“皖南事變”后,在極其殘酷的斗爭環境下,梅嘉生指揮了多次反“掃蕩”和反頑戰斗,帶領部隊與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作戰,創建了揚州東區抗日根據地。
1942年4月,梅嘉生任蘇中四分區參謀長兼東南警衛團團長,在海門工作共8個月。在任期間他領導并指揮了多次抗擊日寇的戰斗,其中最著名的是“斜橋伏擊戰”。該戰由東南警衛團與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聯合行動,消滅日本鬼子27名,活捉2人,消滅偽軍70多名,俘60人,取得了海門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狠狠地打擊了日偽“大掃蕩”的氣焰,鼓舞了我抗日軍民的斗志。
1944年6月,抗大第九分校改稱蘇中公學后,梅嘉生任教育長。
1945年1月,梅嘉生任重組的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2月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
02
名將的軍事才能,都是在頻繁的戰斗中迅速提升的。
抗戰勝利后,不久,解放戰爭爆發。
梅嘉生先后參加蘇中七戰七捷、漣水、棗莊、萊蕪、孟良崮、魯南、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戰役戰斗。
很多戰役,都特別兇險。
例如在1947年夏,國民黨集結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
因為山東不僅是華東和華北的樞紐,也是解放區的糧倉、重要的兵工生產基地,更是我軍兵源的主要供應地。所以,國軍在山東一線壓上了精銳兵力,想先把山東解決了,再抽身去東北和我軍決戰……
在山東牽制住敵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梅嘉生奉命率部與兄弟部隊一起,在外線出擊鉗制敵人北進。
他在危急關頭主動承擔艱巨任務,沉著指揮,與數倍于己的敵人周旋苦戰半個月,終于突出重圍,出色完成戰斗任務,受到上級表揚。
1949年,梅嘉生所在的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
此前,因為梅嘉生更加熟悉司令部業務,并且對于戰事等思考十分縝密。所以,梅嘉生隨即被升任為23軍副軍長,并兼任參謀長,此時的梅嘉生正值36歲,深受粟裕大將和陳毅元帥的器重。
在渡江戰役中,他所在的23軍經歷與英國軍艦發生沖突的“紫石英號事件”,當時,23軍軍長陶勇親自下令,梅嘉生作為副軍長和參謀長執行命令,展現出解放軍不怵任何外國強敵的堅強戰斗意志。
左一為陶勇,左二為梅嘉生
03
新中國成立后,生活剛剛穩定下來的梅嘉生,又再次出征,參加援越抗法戰爭。
1950年8月,中國組建軍事顧問團,對越南抗法提供支持。
當時,設立在南京的華東軍政大學第3總隊,便授命組成顧問團團部,總隊隊長韋國清擔任團長,而副團長便是梅嘉生。
中國派駐越南軍事顧問團
軍事顧問團的任務,是幫助越南人民軍進行軍事正規化建設,克服游擊習氣,一到達越南,便了解到人民軍總部機構臃腫,各部門職責不明,效率低下,也沒有統一的規章制度約束執行等問題。
隨后,由梅嘉生主持,中國軍事顧問團為越軍起草了《隊列條令》、《戰斗條令》、《內務條令》,隨后在越軍上層通過后,便發布給越南全軍,為越軍正規化建設起到了奠基作用。
1952年西北戰役后中國顧問與越南戰友合影。后排左四到七為韋國清、武元甲、梅嘉生、李文一。
同時,當時的中國,也是本著兄弟之情,為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軍需物資、糧食補給等,還幫助越南訓練軍隊,培養干部。
前排左起鄧逸凡、韋國清、武元甲、朱文晉,
后排左起:梅嘉生、阮志清、陳友翼、陶文長
1951年7月,韋國清回國述職,并治療疾病,梅嘉生也隨即擔當大任。
在越南長達5年的歲月里,梅嘉生不僅參與組織指揮了邊界、中游、西北和奠邊府等多次重大戰役,還幫助越軍舉辦了多次軍事干部短期集訓班,并對越軍11個步兵團、1個工兵團、1個炮兵團和1個偵查營進行多次整訓。
援越抗戰中國軍事顧問團首長,左起:梅嘉生、韋國清、鄧逸凡。
因他的出色工作,1952年9月,越南國慶,梅嘉生被越南政府授予二級軍功勛章。
1955年,梅嘉生將軍回國,在新中國首次授勛儀式上,被授予少將軍銜。
當年授銜時,有個原則叫“抗戰不上將,紅軍不下校”。梅嘉生作為抗戰時期才參加革命的人,能脫穎而出授予將軍,也算是一個特例。
梅嘉生少將(1913年一1993年)
不久,梅嘉生調任人民海軍工作,擔任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為新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64年,梅嘉生再次被調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隨后還參與了由周總理親自指揮的人民海軍“小艇打大艦”的“崇武以東”海戰,擊沉國民黨海軍炮艦和獵潛艦各1艘。
1975年,62歲的梅嘉生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由此,梅嘉生成為我軍屈指可數的陸海空“三棲名將”。
梅嘉生與夫人、女兒和兒子
04
將軍一生情系鄉梓,家鄉觀念重,幾乎是每年都要回家鄉一兩次。
“三年自然災害”時,將軍回家目睹耳聞家鄉父老連年遭受旱災之苦,立即出面上下奔走。1963年,嘉山電灌站建成,使全鄉1萬多畝水稻的80%得到了灌溉。1974年,他再次幫助籌建帽山渡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益,水稻畝產提高了五六倍。
晚年,他與管文蔚等共同發起創辦了建山中學。
2008年,建山中學擴建為丹陽市農村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輸送人才。校園里鐫刻著將軍的贈言:“發揚革命傳統作風,精心培養祖國花朵!”學校的小學部教學樓也命名為“嘉生樓”。
1993年9月4日,80歲高齡的梅嘉生將軍因病于北京逝世,按照將軍生前囑托,安息之地定在家鄉丹陽。
梅嘉生在丹陽的故居
最后,突然想起了一首元代詩人成廷圭的詩:
當年鐵馬渡襄江,敵國聞風夜納降。今日卻歸江上去,峴山青滿讀書窗。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