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龍/LogoDesign設計網特約)
瀘州市江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的LOGO征集活動,恰似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網絡LOGO征集領域的種種怪相。入圍終評的6件作品,無一例外地陷入了俗套,仿佛是按著“慣犯”的劇本登場,將飛鳥、神針、陰陽魚這一“三件套”玩得不亦樂乎,盡顯套路之本色。
網絡征集的開放性,本應是創(chuàng)意碰撞的舞臺,卻成了套路橫行的溫床。那些所謂的“慣犯”設計師們,憑借對大眾審美弱點的精準“拿捏”,在各類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的征集活動中頻繁出沒,用那套老掉牙的“組合拳”攻城略地。飛鳥展翅,寓意著自由與希望;神針懸空,彰顯醫(yī)術之精湛;陰陽魚環(huán)繞,訴說著中醫(yī)的陰陽平衡理念。這些元素看似美好,實則在無數次重復使用中,已淪為毫無新意的“陳詞濫調”,讓觀者審美疲勞,滋生出難以言說的乏味感。
這場怪相背后,是行業(yè)規(guī)范的缺失與秩序的混亂。網絡征集平臺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篩選與引導機制,任由這些套路化作品充斥視野,仿佛是在默許一種“誰先套用陳舊模板,誰就占得先機”的不良風氣。而部分設計師為了迎合這種畸形的征集生態(tài),便以“慣犯”之姿,不斷復制粘貼著自己曾經“奏效”的作品,無需深挖醫(yī)院文化內涵,無須雕琢設計細節(jié),僅憑那幾根“萬能元素”,便能輕松拿到參賽入場券,甚至有淪為擺設之虞。
對于瀘州市江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而言,這場LOGO征集本是塑造獨特形象的契機,卻在“慣犯”們的圍獵下,面臨淪為又一場平庸設計展覽的風險。醫(yī)院承載著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蘊含著深厚的中醫(yī)藥文化底蘊,理應有與之相匹配的、獨具匠心的視覺標識。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入圍作品,實難承載這一重任,它們像是從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標準件”,無法展現醫(yī)院醫(yī)者仁心、傳承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貌,更難以在患者心中留下深刻且鮮明的印象。
當下,唯有對網絡LOGO征集進行全面的反思與革新,才能打破這一困局。設計界與征集方需聯(lián)手合作,制定嚴格且具有前瞻性的評審標準,加大對原創(chuàng)設計的扶持力度,為真正有才華的設計師搭建施展拳腳的舞臺。平臺則應強化監(jiān)管與引導職能,對“慣犯”進行精準識別與有效約束,讓套路化設計無處遁形。唯有如此,網絡LOGO征集才能擺脫 “套路化” 的泥沼,回歸創(chuàng)意與藝術的本真,為各類機構尋找到能精準傳遞其核心價值與獨特魅力的視覺語言,讓每一次征集都成為推動設計行業(yè)健康發(fā)展、提升大眾審美水平的有力契機,而非淪為“慣犯”表演的“秀場”與審美淪陷的“重災區(q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