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何時能迎來和平?在“俄烏戰爭”發生時,我寫了一系列文章,當時盛贊烏克蘭人的英勇,澤連斯基沒有接受拜登的建議離開而是留下來戰斗,但當戰爭已經變成了“消耗”,烏克蘭明顯出現兵力、武器、資金都不足,街頭已經出現了“抓壯丁”、民眾都感疲憊、已開始“厭戰”,“停火和談”是不得已的現實選擇。
01
在2022年,有過“和平的曙光”,當時在土耳其達成了協議,只要烏克蘭不加入北約,承認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俄羅斯軍隊將從烏東撤出。但當時澤連斯基在英國首相約翰遜的勸說下,放棄了“和談”選擇繼續抵抗。媒體也很樂觀,都認為烏克蘭會“反攻成功”,而且在國際壓力和經濟制裁下,俄羅斯很可能內部分裂,這將使俄羅斯再次解體。
但1年多過去了,烏克蘭非但沒有反攻成功,而且失去了更多土地,烏克蘭很多城市變成廢墟,人口大量銳減,很多中老年人和女性不得不走上戰場。雖說“戰爭不能讓女人走開”,聽起來很豪邁,女人可以與男人平等,但她們的體力、耐力明顯與長期受訓練的男性士兵存在差距,讓這些年輕的女兵犧牲,截肢成為殘疾人,實在太殘忍。
馬斯克也在X上公布了很多戰爭中的圖片,而且直言俄烏戰爭已經變成了“絞肉機”,雙方每天都有士兵死去,他們都是兒子、女兒,父親、兄長,這些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停戰”就是在挽救生命。
特朗普政府上任后,向俄羅斯烏克蘭雙方施壓,希望他們走向談判桌。
02
這個過程并不順利,先是烏克蘭與美國就“礦山協議”簽約的一波三折,在白宮記者會上,出現澤連斯基與川普團隊的“爭吵”,澤連斯基轉向英國求助。
從他提出“礦產協議”到簽約時的反悔,可以看出澤連斯基的“矛盾”,從烏克蘭的利益出發,說服川普團隊繼續支持烏克蘭打敗俄羅斯當然是上策。但從美國目前的優先次序來看,特朗普政府的重心是內部改革、挽救西方文明,俄烏屬于東正教內部沖突和東歐的地緣政治之爭,美國為了避免戰爭升級,從中調停希望雙方盡快達成“和平協議”。
但澤連斯基對特朗普的信任很低,這有特朗普第一任期時的“背刺”,也有2024年大選時澤連斯基公開為哈里斯站臺,澤連斯基在價值觀上更傾向民主黨和歐洲左翼政黨,這也是雙方在文化、意識形態上的深層分歧。美國務卿盧比奧明確說烏克蘭是“代理人戰爭”,這是對“戰爭正義性”的瓦解,這使澤連斯基很尷尬。那么他是反抗侵略的英雄還是不愛惜民眾生命的“DC”,美國左、右兩派有不同的聲音。
03
經過艱難的談判,俄烏在沙特簽訂“局部停火協議”,雙方同意在石油能源、天然氣方面停火30天。
但雙方卻沒有履行,隨后川普向俄羅斯施壓,對其石油出口進行全面制裁,川普上周放話說“達不成協議美國就不管了”。普京在“復活節”突然同意停火,隨后澤連斯基也表示愿意“和談”。
昨天,澤連斯基在倫敦發表聲明,表示對英國政府的感謝,烏克蘭強烈要求無條件停火。
很多媒體都報道了這一“喜訊”,說這周有望達成停火協議。
媒體還報道了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
一是美國承認克里米亞歸俄羅斯;二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三是不承認俄羅斯事實上占有的東部四個地區的合法權利;四是不限制烏克蘭軍隊的數量,也沒有阻止西方國家向基輔提供軍事支援或向基輔部署歐洲軍隊。其他提議包括將札波羅熱核電廠周圍領土劃為中立區,由美方控制。該廠是歐洲最大核電廠,但在2022年2月俄國侵烏不久后就落入俄軍手中。今年3月川普與澤連斯基通話時,提議美國接管,稱這是對烏克蘭電廠的“最佳保護”。
但戲劇性的是,今天澤連斯基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斷然拒絕了與俄羅斯的協議,并重申領土的完整性要求,不打算在克里米亞上讓步。
澤連斯基提出的幾點要求,顯然很難達到,一是克里米亞領土要求。因為這是在奧巴馬執政時丟失的,而且克里米亞大量的俄族人他們公投都愿意加入俄羅斯,二是巨額的戰爭賠款,這也很難達到,因為烏克蘭目前并沒有打敗俄羅斯。是俄羅斯在戰場上更占優勢,那么澤連斯基顯然的動機是不希望美國不管,而是希望美國繼續提供武器、資金援助,希望能反攻回去。
川普今天發帖駁斥了澤連斯基的要求,而且非常憤怒,說他不是誠心想要“和平”,“他可以選擇和平,也可以再戰3年”。
周三萬斯在印度訪問期間對記者表示,美國已向俄羅斯和烏克蘭提出一項“非常明確的提議”,以結束這場持續超過三年的戰爭。他警告說要么俄烏雙方接受協議,要么美國退出談判。
萬斯說:“我們已向俄羅斯和烏克蘭提出非常明確的提議,現在是他們要么接受,要么讓美國退出這個過程的時候。我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外交努力和實地工作。”
川普總統努力促成俄烏達成停火協議之際,“真正停止殺戮的唯一方法是兩軍都放下武器,結束沖突,然后開始實際建設一個更好的俄羅斯和更好的烏克蘭。”
因澤連斯基的變化,盧比奧取消了23日參加旨在促進停火的倫敦會議。如果法國、德國、英國只是在口頭上支持烏克蘭,最后澤連斯基只能回到談判桌上。盡管從他的情感來說很無奈,但現實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
一向挺烏的《經濟學人》最近罕見地刊出深度文章,系統性地批評澤連斯基在戰爭中集權、削弱議會、排擠反對派、壓制獨立媒體。這一報道在過去兩年中幾乎不可想象。這說明國際輿論和歐洲的決策已在發生微妙變化,俄烏的和平雖然有“反復拉鋸”,但最后還是需要通過外交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