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革命歷史上,一批又一批可敬的革命家前仆后繼,宋慶齡,何香凝,楊開慧,鄧穎超,都是巾幗不讓須眉。
何香凝一如國母宋慶齡,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在新中國建立后,她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副國級女領袖。
愛情
何香凝于1878年生于香港一個富有的家庭,家里有12個姐妹,她是排行第9的。
從小,何香凝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喜好,她雖然出生在富貴之家,卻絲毫沒有大家閨秀的驕縱。
另外,何香凝也很喜歡看書,但因為她的父親信奉“女人沒有才華就是美德”,所以她的學習夢想很快就破滅了。
這點小麻煩,對何香凝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何香凝雖然已經不能正常的學習,但她也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時間,趁著哥哥們看書的時候,她會偷偷地躲在外面,偷聽他們的談話。
等她學會了先生教給她的東西,她就會自己看,直到弄明白。
也就是在這樣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下,何香凝不但熟讀史書,甚至還能模仿古人的詩詞,為自己的作品配上歌詞。
何香凝幼年時,有一件值得一說的事情,就是她不肯讓母親給她纏腳。
何香凝在接受了現代的教育之后,對傳統的裹腳布十分反感,為了這一點,她和她的母親進行了很多次的斗爭。
何香凝的反抗,顯然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后,她便保住了“天足”
或許,何香凝從來沒有想過,就是因為她的堅持,讓她在這個世界上,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何香凝遇見的這個人,正是她的丈夫,廖仲愷。
廖仲愷和何香凝的背景相差甚遠,相比何香凝的家境殷實,廖仲愷的童年則顯得更加凄慘。
廖仲愷成長于美國種族歧視的排華大潮中,幼年受盡欺負,那段刻骨銘心的“回憶”,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一八九三年,廖仲愷十六歲喪父,不得已回到國內,投靠叔父,幸好叔父對他還算不錯,不但讓他上了大學,還把他送到了香港著名的皇仁書院。
廖仲愷也不負叔父的厚望,求學之余,磨煉出其堅忍不拔的品格與為國為民之志。
與此同時,廖仲愷先生在香港結識了他一生的愛人何香凝。
廖仲愷聽聞何香凝沒有纏足,又愛看書,便對何香凝產生了好感,廖仲愷的家境、工作,都是門當戶對,沒過多久,兩人就舉行了婚禮,婚后,何香凝覺得廖仲愷這個人很有意思。
廖仲愷好讀書,好書法,與何香凝志趣相投,兩人一起讀書作詩,日子過得倒也愜意;
再加上廖仲愷風趣幽默,何香凝很是喜愛,兩人形影不離,便把自己的住處叫作“雙清樓”。
后來廖仲愷響應清廷的召喚,遠赴日本求學,向來不甘于落后的何香凝,怎能將她拋在身后?
一九○二年,何香凝亦渡海赴日本,是中國早期女學者,一年后發表「女權運動」論文,這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女權運動的專著。
之后,夫婦二人一同讀書,不久便結識了遠在日本的國父孫中山,孫中山向他們介紹自己的革命理想,并提出未來救國的計畫,深深打動了他們!
中國同盟會建立后,兩人隨即跟隨孫中山,參加中國同盟會。何香凝亦是中國同盟會早期女成員。
一九一一年革命后,何香凝理所當然地成了國民黨中的重要人物,她也曾參與過討袁、護法等運動,與宋慶齡一道,投身婦女運動,為婦女爭取政治權力,二人亦成了好朋友。
此后幾年,何香凝與她的先生廖仲愷,為了中國的前途,為了人民的福祉,奔波于各地的革命斗爭中,他們也深深地影響著一個年輕一代,即周總理。
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之后,周總理就與何香凝相識,在此之前,何香凝領導工人爭取權力,對年輕的周恩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周總理考入黃埔軍校后,曾數次到廖仲愷夫婦家中,與他們交換中國前途,恰巧周總理愛人鄧穎超與何香凝的女兒同齡,因此何香凝視鄧穎超為義女,對二人格外親熱。
何香凝也讓自己閨女叫周恩來做她的哥哥,因此鄧穎超也會叫何香凝一聲“母親”,可見兩人之間的感情。
周總理和夫人從廖仲愷與何香凝那里學到了不少知識,這也為他們日后的治國方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友誼
廖仲愷,這位國民黨的元老,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忽然在黨部門前遇刺。
當時在黃埔軍校任職的周總理,得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看望廖仲愷,當看到尸體時,周總理雖然悲痛萬分,卻沒有掉下一滴眼淚,反而極力克制自己的悲傷,勸說何香凝節哀。
周總理為了替自己的好友復仇,親自打電話到蔣介石那里,要他親自調查這件事,蔣介石為了維護自己的顏面,只能口頭上同意,但是一點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周總理一怒之下,連夜開車去了蔣介石的總部,沒想到門口的守衛根本不聽他的話,就開槍打死了他的司機,幸好周總理躲在了座位底下,躲過了一劫。
不過,為了替自己的好友討回一個公道,周總理也顧不了那么多了,當即在車上大吼一聲:“我是政治部周恩來,我要找蔣校長,快讓我進去!”
警衛一聽說周總理到了,馬上就把槍收了起來,可是,這時蔣介石又說他睡覺去了,不見周,于是廖仲愷的案子也就不了了之了。
何香凝后來在醫院了解到周總理為廖仲愷冒了那么大的風險,心里很是感動。
周總理還經常叫鄧穎超過來跟她說說話,周總理和妻子對何香凝的關心,讓何香凝堅定地投身于革命事業。
當然,周總理在關注何香凝的同時,也對何香凝之子廖承志頗為關照。
一九三六年九月,周恩來到軍隊視察工作,無意中看見廖承志被押解著往前走。
兩人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周恩來知道廖承志的情況很糟糕,廖承志也不想把周恩來也牽扯進來,因為他跟廖家走得很近。
廖承志正不知如何是好,周恩來忽然從馬上一躍而下,走到廖承志跟前,在護送員的注視下,跟廖承志握手,然后一言不發地走了。
其實,廖承志就是由于反對張國燾自立中央,給他打了個“特務”的名頭,還把他從黨里趕了出來,才給看押的。
當晚,廖承志就被押到了指揮部里。一進門,廖承志就看見周恩來,張國燾,紅四方面軍的其他領導人,朱德,劉伯承,都在這里。
廖承志看著每個人的臉色都很凝重,心中忐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
不久,張國燾知道周恩來與廖家的關系,他拿著槍,拿著棍子對周恩來說:「你跟他是不是以前就認識了?」
張國燾一開口,周恩來就明白了,不答反問,只當沒聽到,對廖承志厲聲問道:“廖承志,你知不知道自己做錯了?”
廖承志被周恩來這么一說,正要反駁,朱德卻向他做了個請的手勢,于是他改變了主意,跟著周恩來說道:“清楚了。”
周恩來隨即問道:“有沒有深刻的理解?”廖承志低下了頭,“深刻。”周恩來接著問道:“改不改?”廖承志忙不迭地回答:“改!”
張國燾見廖承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又十分誠懇地向周恩來道歉,便不能再堅持下去了。于是,廖承志這件“案子”,就這么以他承認“錯誤”收場。
周恩來在解決了“問題”之后,為消除張國燾的疑慮,把廖承志留在這里吃晚飯。
在吃飯的時候,周恩來故意裝出一副不理睬廖承志的樣子,似乎很惱火。周恩來同廖承志完全不同,他始終同張國燾談話,而且表現得十分親切。
廖承志正要對周恩來表示歉意,朱德用腳在他的腳上狠狠地踹了一腳,叫他別講話,老老實實地吃東西。
飯后,張國燾認為周恩來是對自己的尊重,于是決定不處決廖承志,當晚下了一道命令:“廖承志不死,以觀后效!”于是廖承志的生命就這么保住了。
愛國
1937年的七七事變,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何香凝立刻投身于動員婦女參與救災慰問活動中。
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由她發起的“中國婦女抗敵后援會”于七月二十二日在上海建立,并親自擔任執行理事會主席。
在就職典禮上,她說:
“中國的很多男人,都是在戰場上受過傷的,為了我們國家的光榮歷史,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男人,我們都有同樣的義務,我們要團結起來,為我們的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戰斗。
該出手的出手,出手的出手”。
為訓練救護專業人員,上海開辦「女子救難慰問工作訓練班」,兩個月時間,就培訓出兩千多名醫護人員,分別分配到前、后、后各醫院及軍隊。
此時,何香凝不顧自己的健康狀況,仍然“帶著病痛,以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抗日工作中去。
他躺在病床上,天天握著電話筒,不眠不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抗戰”
不久,何香凝又將上海女協更名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會”上海分會。
在她的帶領下,上海支部的骨干成員們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黃定慧是個招兵買馬的行家,何香凝的畫冊一出,她就能募集到數千元錢;
李秋君是一位有名的女畫家,她出手大方;羅叔章做了流民的賑濟工作,也做了一些宣傳教育工作。
許廣平、廖夢醒默默地承擔起何家的重擔,他們一起努力,上海的慰問工作做得很好,許多家庭主婦也加入了抗戰和救國的隊伍。
還是秋高氣爽的時節,何香凝已經開始為前線抗擊敵人的戰士們操心,掀起了縫制棉衣的熱潮。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就籌集到了五十萬件棉衣,解決了冬天的燃眉之急。
九月,何香凝又寫信給遠在他鄉的朱家驊太太,說:“若能在貴地組織一支女裁縫隊,為我軍戰士縫制棉衣、棉褲、棉被、鞋襪,并組建一支炊事員,為我軍提供給養,以備前線之需。
望夫人一聲號令,整個貴省的女人都會響應。”她不遺余力地支持抗日戰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何香凝在一九三八年一月上旬,由于日本政府的猖獗,她由上海到香港。
六月,宋慶齡在何香凝的幫助下,于香港成立了“中國同盟”,并當選為中央委員會成員。此時她已經六十多歲了,而且是個體弱多病的人,但是她還是沒日沒夜地工作著。
經常寫信給國外的華僑,請求他們幫助國內的抗日戰爭。根據在英國生活的陸晶清回憶,她曾接到「何先生自香港來信」,其中指明兩件事:
一、積極組織兵力,大力宣傳中國的全面抗戰,不但是為了自己,而且是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爭取外來人士的同情支持。
二 在對外宣傳方面,應視具體情形,以何先生之名,號召海外僑胞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關注支持抗日戰爭,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戰爭。
希望每個海外華人都能做好炎黃后人該做的事情。
陸晶清便用何香凝的名字去募捐,許多人都來捐款。
由于何香凝在國外的威望極高,一提到“廖夫人”,老一輩的華僑無不對她推崇備至,旅英華僑更是慷慨解囊,捐贈現金,醫藥器材,通訊器材,罐頭食品,
有些人甚至脫掉了自己的冬裝,拿出了自己的被子,寄給了全英援華會,又寄到了香港。
從四面八方運來的材料,在何香凝的帶領下,由何香凝親自組織包裝,運送到敵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為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抗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表彰何香凝在中國革命事業上的杰出貢獻,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八年八月派遣鄧穎超前往香港看望宋慶齡與她。何香凝很是感動,干起活來也越發賣力。
一九五○年八月八日,周總理與鄧穎超結婚二十五周年,周總理一如既往地忙著自己的工作,建國初定,鄧穎超也很忙,兩人都記著這一天,卻沒有時間去慶祝。
但有一人,他卻是記憶猶新,那便是何香凝。
搬來北京居住的何香凝,從前天起就開始籌備,作為一名畫師,她親手畫了一幅《梅花松柏圖》,以示夫妻二人的高潔與純潔。
何香凝在中南海的西花廳里,鄧穎超看到何香凝,連忙迎了上去,鄧穎超聽到何香凝特意給自己送了一幅畫,心里很是感動。
深夜,周總理下班回家,他向來講究規矩,別人給的東西,他都不會要,但何香凝給的東西,他卻是欣然接受。
逝世
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何香凝老先生過世了。
一九七二年九月三日,中山公園中山堂臨時安放何香凝的棺木。
廖仲愷死后,第一件事就是埋葬在廣州朱執信的墳墓左邊,然后又被轉移到南京。
一九三五年,國民政府舉行了廖仲愷的公葬,何香凝和廖夢醒等親屬,孫中山之子孫科,蔡元培,張治中,都出席了紀念活動。
何香凝早有計劃,在修建廖仲愷陵墓的時候,她就提議,廖仲愷的墳墓,應該是兩個人一起下葬,因為她早就給自己準備好了棺材。
廖承志說:“我父親的棺材可以不碰,我媽媽的棺材放在左邊就行了;至于碑銘,我會先抄錄一遍,待清理干凈后,再重刻一遍,我已經給爹娘寫了個名字,等他長大了,再刻一遍。”
九月六日,鄧穎超,劉斐,朱蘊山,廖夢醒,廖承志,經普椿,都把她的棺木送往南京,為她送行的,全是她至親至交的親友。
南京車站,南京軍區司令許世友親自相迎,護送何香凝至廖仲愷墳前,眾目睽睽之下,何香凝與廖仲愷合葬,碑上刻有廖承志手書“廖仲愷、何香凝之墓”。
他們在中山陵園里,陪著自己的摯愛,陪著自己的好友孫中山。
參考資料:
人物走廊——何香凝:用巾幗英氣譜寫戰斗詩篇(下) 作者:馮曉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