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伯萊塔92F手槍
在1985年,意大利伯萊塔公司研發的伯萊塔92F型手槍脫穎而出,被美軍選中作為新一代制式軍用手槍,并更名為M9手槍。自此,伯萊塔92F型手槍聲名大噪。這款手槍搭載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尺寸為217毫米,空槍重量為0.96千克,初速高達333.7米/秒,有效射程達到50米。值得一提的是,伯萊塔92F型手槍是在美國1985年首次手槍換代選型試驗中勝出,并被定名為M9。而在1989年的二次選型中,該槍再次脫穎而出,更名為M10。如今,美軍已全面裝備這款手槍,徹底替換了他們裝備了近半個世紀的11.43毫米柯爾特M1911A1手槍。
性能指標概覽
這款手槍在多個方面都展現出了卓越的性能。首先,在尺寸上,伯萊塔92F型手槍長217毫米,使得它既適合攜帶又便于操作。其次,空槍重量為0.96千克,既保證了槍支的穩定性,又不會給攜帶者帶來過大的負擔。此外,其初速高達333.7米/秒,有效射程達到50米,無論是近距離還是遠距離射擊,都能展現出極高的命中率。這些出色的性能指標,使得伯萊塔92F型手槍在美軍的手槍換代選型試驗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代制式軍用手槍。(滿分為10分):① 精確指數:10分。② 耐用性:10分。③ 威力指數:9.5分。④ 人機工效指數:10分。
性能概覽
槍長:217毫米槍高:137毫米槍寬:39毫米空槍重(含彈夾):945克或955克(因型號而異)瞄準基線長:155毫米初速度:375米/秒槍口動能:445.4焦耳重量:1.145千克槍管長:125毫米膛線:6條,右旋纏距250毫米彈容:15發
特點概覽
該槍支設計緊湊,攜帶方便,具備較高的實用性。其瞄準基線設計得當,有助于快速瞄準和射擊。此外,該槍支還擁有良好的后坐力控制,使得射擊更為穩定。
射擊精度與耐用性
該槍支設計巧妙,其開閉鎖動作通過閉鎖卡鐵的上下擺動實現,有效減少了槍管擺動對射彈的影響,從而提高了射擊的精確度。此外,該槍還展現出優秀的維修性和耐久性。在風沙、塵土、泥漿及水中等惡劣戰斗條件下,該槍都能表現出卓越的適應性。經過試驗驗證,其槍管的使用壽命高達10000發,確保了長時間使用的可靠性。同時,即使從1.2米高處跌落到堅硬地面上,該槍也無需擔心偶發故障。在戰斗中損壞時,較大的故障平均修理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小故障更是能在10分鐘內迅速解決。
傳承與創新
該槍支不僅繼承了傳統槍械的精湛工藝與卓越性能,更在設計中融入了諸多創新元素。其獨特的開閉鎖機構,通過巧妙的閉鎖卡鐵擺動,有效減少了槍管擺動對射彈的影響,顯著提升了射擊的精確度。同時,該槍在惡劣戰斗條件下的適應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充分驗證,無論是風沙、塵土、泥漿還是水中,都能展現出卓越的戰斗性能。經過嚴格測試,其槍管使用壽命高達10000發,確保了長時間使用的穩定性。此外,該槍還具有出色的維修性,即使發生故障,也能迅速得到修復,為戰斗提供有力支持。
歷史與創新
在1934年,意大利伯萊塔公司汲取了德國瓦爾特P38手槍的精髓,推出了伯萊塔1934型手槍,奠定了其獨特的風格基礎。這款手槍不僅繼承了全開放式退彈殼口、槍套固定銷與槍管分離以及槍管底部的垂體設計等創新元素,更在后續的發展中不斷推陳出新。1945年,意大利軍隊選擇伯萊塔手槍作為制式配槍,這一決策極大地推動了伯萊塔公司的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軸心國之一的日本遭受了盟軍的猛烈轟炸,而前蘇聯則占領了德國并搬遷了瓦爾特廠。相比之下,伯萊塔工廠因其深山的地理位置而幸免于難,這為公司的持續研發提供了有力保障。憑借這一優勢,伯萊塔公司在戰爭結束后推出了多款深受好評的運動槍支。到了1976年,伯萊塔更是推出了M84型手槍,其設計完全展現了公司獨特的風格,包括符合人體結構學的握把、創新的擊針保險以及左右手皆可用的保險等實用功能。
美式裝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激增,這為兵工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眾多兵工企業紛紛投入研發與生產,以滿足軍隊對各類武器和裝備的迫切需求。這一時期,伯萊塔公司也積極參與其中,為盟軍提供了大量武器支持。戰爭結束后,美式裝備的風格與實用性得到了廣泛認可,這對后來的武器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新9×19mm口徑半自動手槍的研發與對比試驗在1978年,美國空軍表達了對于一種新型9×19mm口徑半自動手槍的迫切需求,旨在替換老舊的45 ACP口徑柯爾特M1911A1半自動手槍。為此,美國三軍輕武器規劃委員會(JSSAP)向多家知名槍械企業發出了邀請。
對比試驗在1979年展開,由JSSAP精心主持。在初期,意大利伯萊塔公司提交的是92S型手槍,但美國空軍更傾向于M1911A1那樣的拇指操作式彈匣卡筍設計。因此,伯萊塔公司迅速重設了能以拇指輕松卸下彈匣的92S型,并更名為92S-1。這款新設計不僅彈匣卡筍可左右操作,更適應左撇子使用,還在握把上增設了凹槽防滑紋,并擴大了瞄準具,以提升快速瞄準的能力。
在1979年的提交測試中,伯萊塔92S-1與其他競爭者如柯爾特公司的SSP、史密斯-韋森公司的M459A、FN公司的DA、FA,以及西班牙的Star M28、HK公司的P9S與VP70等一同亮相。此外,FN M1935 Hi-Power及柯爾特M1911A1也作為性能參照參與了對比試驗。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評測,美國空軍在1980年底正式宣布,伯萊塔92S-1在性能上稍占優勢,成功脫穎而出。此時,其他軍種也面臨著尋找新輔助武器的需求,旨在替換軍隊中已使用多年的25種以上不同型號的半自動手槍和轉輪手槍,以實現統一口徑彈藥的目標。主要任務是替代服役長達70年的老式1911手槍。據1982年報告顯示,美國軍隊中登記在冊的.45口徑手槍數量為417,448把。然而,在1981年美國空軍宣布手槍試驗結果被JSSAP接受后,美國陸軍卻對試驗計劃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最大的爭議焦點在于減小口徑的選擇,當時美軍內部多人持反對意見。因此,當最初宣布新輔助武器將采用9mm NATO標準口徑時,便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另一種主要的質疑是是否有必要全面更換為新手槍。美國審計總署建議購買更多.38口徑轉輪手槍或對M1911手槍進行改裝以發射9mm口徑彈藥,他們指出這兩種方案中的任何一種都比采用新武器更為經濟實惠。
面對這些質疑和挑戰,美國國防部在陸軍的要求下展開了一系列更為嚴苛的試驗。這些試驗計劃異常嚴酷,以至于在對比試驗結束后,所有參與測試的手槍都被判定為不合格。然而,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萊塔手槍仍然展現出了卓越的性能,成為表現最佳的一組。1982年5月,美國軍方又啟動了一項新的試驗計劃,該計劃進一步修訂了可靠性標準,使之更貼近實際作戰環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仍無任何手槍能夠通過這一嚴苛的測試。1983年,由于美國國會的施壓,陸軍被迫進行了一次新手槍的試驗計劃,即XM9制式手槍試驗(Service Pistol Trials——SPT)。在1983年11月,陸軍正式向全球輕武器制造商發出了XM9-SPT的招標邀請,要求各制造商在1984年1月底前提交30把樣槍、備用零件及使用手冊,并提供廠方代表和10把用于培訓測試人員的手槍。此次招標吸引了八家知名制造商參與,包括S&W 459A、伯萊塔92SB-F、SIG-Sauer P226等。
伯萊塔92SB-F作為92SB的改進型,其獨特設計包括扳機護圈前端的內凹形狀,以適應雙手握持射擊的需求。此外,該手槍在生產工藝上也進行了升級,如槍膛內鍍鉻和“Bruniton”處理,以提升耐用性和射擊精度。后來,伯萊塔公司為簡化名稱,將其更名為92F。
XM9-SPT試驗在1984年初正式展開,測試項目涵蓋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彈道性能、耐用性以及射擊精度等多個方面。經過近一年的激烈角逐,最終僅剩SACO防務(當時SIG-Sauer手槍由其進口至美國)和伯萊塔公司兩家制造商的樣品進入最終評選。在價格對比之后,陸軍于1984年9月正式選擇了伯萊塔92SB-F作為新輔助武器。1985年1月14日,美國陸軍正式宣布伯萊塔92SB-F在比試中脫穎而出,并正式將其命名為M9,成為美軍的新輔助武器。根據合同規定,M9手槍的生產將在美國進行,首由意大利伯萊塔公司承擔這一重任。然而,1987年新交付的伯萊塔手槍出現了一些問題,這給了反對者以可乘之機。到了1988年,M9更是發生了套筒斷裂的嚴重事故,這無疑給其聲譽帶來了沉重打擊。
面對這一挑戰,伯萊塔公司積極應對,按照陸軍的要求對M9手槍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并相應地將生產的92F改稱為92FS。此外,伯萊塔公司在美國的生產線也已全面建成,自1988年4月后,所有的M9/92F套筒都在美國本土生產,從而徹底杜絕了套筒斷裂的問題。此后,軍隊的再次招標和測試也因此而不了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伯萊塔公司不僅成功獲得了美國國防部的其他合同,還為美國五大軍事部門:陸軍、海軍與空軍、海軍陸戰隊以及海岸警守隊生產了總計約500,000把M9手槍,充分展現了其卓越的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