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康苑小區,跨越靜安與寶山兩個區,分屬兩個街鎮,由彭浦新村街道藝康苑居委會與廟行鎮共康二村兩個居委會共同管轄,一個物業公司進行管理,一個業委會實行業主自治。小區共有居民1336戶,其中靜安區居民994戶,寶山區居民342戶,是基層治理中的一個棘手案例。
依靠兩區街鎮和“三位一體”合力,藝康苑小區充分發揮跨區毗鄰黨建的引領作用,疏通了一批長期以來的治理堵點,解決了一批多年積累的治理難題,共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跨區治理共同體”。
定制個性議事規則,抓住破題關鍵
由于兩個區居民戶數不均,藝康苑小區事務協商、決策的“少數服從多數”飽受爭議,加上跨區管理服務的差異化、不平衡,導致重大項目落地難、業主大會表決難、資金投入難、小區管理難等“四難”問題,影響到小區多年的治理。
為此,彭浦新村街道聯動廟行鎮,以社區開放日、兩區聯合接待為載體,充分聽取兩邊居民的意見,雙方街鎮多次召開共商共議會議,定制屬于藝康苑小區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將居住在靜安區域的業主編入第一業主小組,將居住在寶山區域的業主編入第二業主小組,小區重大事務需由第一業主小組與第二業主小組共同協商、共同多數、共同決策,兩區居民心中的那一堵“看不見的墻”逐漸松動。有了議事規則這把“金鑰匙”,藝康苑小區逐步實現“一年一個樣,年年有變化”。
建設建筑垃圾廂房,打通破題裉節
由于小區建設之初未考慮建筑垃圾箱房配套建設,2015年起,建筑垃圾臨時堆放點位于小區中心圓盤處,不斷侵占小區綠化與公共道路,環境衛生每況愈下。居民的改造意愿十分強烈,多次向選區人大代表反映。
“垃圾處置很重要,但不能建在我家旁邊”。這個“鄰避效應”使得建筑垃圾廂房的選址異常艱難。藝康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黃雅祥“想破了腦袋”,甚至晚上都睡不著覺。大家都一籌莫展之時,人大街道工委副主任周海波在多次巡查藝康苑小區及周邊環境時,突然想到一個地方——藝康苑小區旁邊的垃圾壓縮站與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的一片空地,這里更加遠離居民樓,而且長期閑置。
垃圾廂房要與皮膚病醫院做“鄰居”了,必須征得皮膚病醫院的同意。雖然垃圾廂房可能會有噪音、揚塵等諸多影響,區人大代表、皮膚病醫院院長李斌引導班子成員從大局出發、從長遠著想,最終大家一致同意這個選址。
2023年5月,新的建筑垃圾箱房落成并投入使用,原臨時堆放點垃圾全部清運完畢。同年10月,21位“社區小先生”和“社區設計師”共同完成建筑垃圾箱房彩繪,點亮了小區南門街區空間。
繪就融合治理秀帶,凝聚最大人心
“中心圓盤要升級改造”“樓道要進行粉刷”“要增加非機動車充電樁”……人心順了,小區居民紛紛為小區的建設建言獻策。社區責任規劃師設計社區問卷,就“小區存在問題、未來改造方向”等居民關切形成28個問題,開展線上線下調查,勾勒社區需求畫像。
居民區利用居民喜愛的涼亭、紫藤花架等公共空間,讓更多居民走出家門,在社區說事、議事、主事。針對居民公約、停車充電、流浪貓管理等十個問題,開展“基層治理熱點大討論”,在小區公眾號、“社區云”的“社區留言板”上讓居民智慧充分涌流。
小區中心圓盤過去長年堆放建筑垃圾,缺少植被、地表裸露,阻礙停車和通行。如何升級改造?小區兩邊的居民區通過聯合業主接待日,召開業主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樓組長會議等,不斷完善設計方案。2023年8月,中心圓盤正式開工,圍繞小區標志性“太湖石”種植綠化植被,打造景觀花境,粉刷羅馬柱、墻面,增設座椅和居民休憩活動區域……中心圓盤區域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小區休閑新地標。
如今,小區從南到北為建筑垃圾箱房、小區南門門頭、“美好社區先鋒行動”樣板間、非機動車充電樁點位、小區中心綠地、小區中心圓盤等,貫通起了一條“南北跨區融合治理秀帶”。社區居民參與面正不斷擴大,2023年的兩次業主大會,參與率從82%到87%,同意率從93%到95%,資金投入從50萬到200余萬。
“改變的不僅是環境,而且是人心,人心被最大地凝聚起來了。”黃雅祥說。
原標題:《一堵“看不見的墻”橫跨兩區,上海這個小區如何破局?》
欄目編輯:顧瑩穎 題圖來源:東方IC 圖片來源:彭浦新村街道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陳佳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