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總是一位號稱“談判大師”的前大紐約地產商,今天卻在國際舞臺上演了一場滑稽戲名曰“勸降”。川普在連任后的百日,愣是把他寫過的一本《交易的藝術》硬生生改編成《投降的藝術》——尤其在烏克蘭問題上,表現堪比汪精衛,氣質幾乎直追法國佬貝當。
“烏克蘭可以選擇和平,也可以繼續戰斗三年,然后輸掉整個國家。”川總這句話,看上去更像是抗戰時期汪精衛在南京廣播電臺對全國人民喊話:“抗戰無望,茍安尚可。”只不過汪先生用文言,川總講“推特大實話”。形式變了,味道沒變。
“毫無籌碼”說,川普版“敵寇仁義,抗戰徒勞”
在川普眼中,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儼然一名“無牌可打”的可憐的苦人兒,不是他眼中的強人。他反復強調:“對方已經沒戲了,趕緊簽字畫押,割地賠款。”這口吻,活脫脫一個21世紀的和平獻議者,靈魂深處仿佛是汪精衛靈臺中“和平救國”的殘魂在呼號。
只是,烏克蘭可不是1940年的偽都南京,而澤連斯基也并非搖尾乞憐的國民黨副主席。他不肯承認克里米亞為俄羅斯領土,不愿背棄本國憲法、不愿在歷史上留下“民族罪人”的罵名。而川普卻一臉不解,仿佛對歷史淵源、政治制度、選民民意這些東西聞所未聞。他的眼中,國家不過是賭場,談判桌上只認“讓利”,不管這桌子是鋪在賭場還是墳場。
如丘吉爾譏諷張伯倫那句名言所言:“你們本可以在戰爭與恥辱之間做出選擇,你們選擇了恥辱,現在戰爭也來了。” 川普的“交易邏輯”恰恰是把恥辱當成籌碼,把和平當成折扣,把主權當成拍賣。
與其說像張伯倫,不如說像鴨嘴貝當
當然,有人說,川普此舉像極了1938年的張伯倫,那位揮舞《慕尼黑協定》、自稱“為我們帶來和平”的英國首相。誠然,兩人都迷戀“交易換和平”,可張伯倫終歸是出于對再戰的恐懼與對和平的幻想,并無愛慕希特勒之意。而川普對普二的“青睞有加”已無需掩飾,不僅頻頻放話“普京愿意談判”,甚至說出“我們已經有協議”的鬼話,語氣之親密,仿佛下一秒就要把白宮當做克里姆林宮分部掛牌了。
若非他那張橘紅色的臉和鴨子般的不安分嘴型太過顯眼,他幾乎可與貝當并肩而坐——后者背靠德國,面帶微笑,簽下瓦解民族尊嚴的合約;前者手拿“稀土開采權”,心向莫斯科,急欲將烏克蘭推向“經濟開發區”的未來。他們一個是在維希法國搞“合作”,一個是在基輔鼓吹“讓利”;前者是“民族的叛徒”,后者是“抵制全球化的推銷員”。
經濟殖民:稀土夢與“買一送一”外交
更離譜的是,在施壓烏克蘭簽協議的同時,川普政府正悄悄謀劃一場“稀土盛宴”,計劃開發烏克蘭的戰略礦產資源。這一操作,讓人想起晚清的“招商局”與“鐵路主權”,一邊畫餅說“合作共贏”,一邊挖空被援國的家底。這種做派,真是——“表面援助抗敵,實則暗渡陳倉。”
當年汪精衛也曾言辭激烈地指責抗日人士為“戰爭販子”、“破壞和平之人”;如今川普口中的烏克蘭領導層,也被描述為“有和平不選,還想打下去”的“莽夫”。在這一點上,時間的齒輪好似轉了一圈又回到原地,歷史不過是換了演員,重復演繹著同一個荒謬的劇本。
川總在《交易的藝術》中曾寫道:“我喜歡把事情推進,我喜歡贏。”但在國家命運與人民主權面前,贏家的標準從來不是簽下合約的快慢,而是留下尊嚴的重量。烏克蘭不是賭場籌碼,澤連斯基也不是打折的地產代理。
“忘記歷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而試圖用交易掩蓋恥辱的政治家,只會在歷史中被釘上恥辱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