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線控轉向、磁流變懸掛、三電機、碳纖維方向盤)
在2025上海車展上,騰勢(參數丨圖片)帶來了一款名為Z的全新跑車,目前處于概念階段,但接近量產版本,使用了自研的線控轉向系統、云輦-M磁流變懸架、三電機易三方等技術,隨著自主品牌技術實力的提高,許多品牌開始在性能車領域發力,跑車的出現可以提高品牌影響力,那么騰勢Z的技術實用嗎?沒有機械轉向結構,如何保障安全?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線控轉向技術
騰勢Z的核心技術之一是自研的線控轉向系統。徹底取消了傳統的機械轉向柱,也就是方向盤和轉向結構沒有硬連接,通過電子信號直接控制車輪轉向,優點就是毫秒級響應速度和毫米級轉向精度,讓操控更加靈敏。
同時在空間占用和安全度方面優于傳統結構,騰勢Z采用嵌入式折疊方向盤設計,避免了傳統轉向管柱對駕駛艙的侵占,為主駕釋放更多的空間,在“寸土寸金”的跑車座艙里,更多的空間讓車內不再擁擠,同時在碰撞時提供更大的救援緩沖區域。
線控轉向并非全新概念。早在1990年,以造飛機起家的薩博就開始嘗試線控轉向,在Prometheus概念車上使用了這一技術,開車像開飛機。1996年,奔馳也在F200概念車上使用。2001年,基于歐寶Zafira的SKF Filo項目進一步驗證線控轉向的可行性。2003年和2005年,通用汽車發布了兩款線控轉向的概念車,Hy-wire和Sequel,2007年馬自達推出線控轉向的Ryuga。
但這些技術都停留在概念階段,真正首款量產的線控轉向車型是2013年的英菲尼迪Q50,但這款車保留了備用的機械轉向柱,通過離合器與方向盤分離。當線控轉向傳感器或執行器發生故障時,離合器將方向盤連接到轉向齒條上。由于設計復雜,轉向手感較差,回饋模糊,英菲尼迪最終回歸傳統系統。
隨著新能源車型的普及,線控轉向再次回歸大眾視野,相較于傳統轉向,電子化的設計可以與自動駕駛整合,也可以徹底隱藏方向盤,特斯拉Cybertruck、REE Automotive P7-C運輸車、豐田bZ4X、蔚來ET9等車型陸續采用這一技術。
其實線控轉向技術在賽車領域已經有所驗證,舍弗勒帕拉萬公司測試了多款采用線控轉向系統的賽車,2020年,舍弗勒改裝了一臺保時捷Cayman GT4,參加紐博格林 24 小時耐力賽,獲得同級別第二名;2021年,配備線控轉向的奔馳AMG GT3開始參加DTM德國房車大師賽,登上了領獎臺。
線控轉向反應快,占用空間小,通過了嚴苛的賽車比賽測試,但在安全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弊端,電子系統的失控可能會讓車輛喪失轉向能力,車漆需要設計多套備用的傳感器、通信網絡和轉向執行器,如果系統失效,騰勢的方法是通過扭矩分配維持車輛穩定。
云輦-M磁流變懸架
騰勢Z的另一項標志性技術是云輦-M智能磁流變車身控制系統,相比傳統減震器,調節速度提升數十倍,結合預瞄系統,可提前感知路面變化。回彈和壓縮阻尼雙向自動調節,急轉彎時增強支撐力,剎車時抑制點頭,顛簸路段則柔化震動,兼顧操控與舒適。
磁流變減震器的原理并不復雜,這是一種充滿磁流變液的減震器,由磁場控制,通常使用電磁鐵,可以通過改變電磁鐵的功率來改變減震器的阻尼特性。隨著電磁鐵強度的增加,減震器內的流體粘度會增加,阻尼力增加,簡單來說就是減震更硬。
該技術最初由通用汽車的德爾福汽車部門開發,后來京西重工收購了這項技術,重新設計了ECU并引入了雙線圈系統。首款使用該技術的汽車是2002年發布的凱迪拉克STS,2003款,雪佛蘭科爾維特C5也用上了磁流變懸掛。如今這項技術是跑車常用的核心裝備之一,比如法拉利F12 Berlinetta和蘭博基尼Huracan,都使用了類似的懸掛。
選車偵探觀點:騰勢Z跑車使用了比亞迪的多項新技術,并不是轎車改跑車,而是注入了一些新想法,從線控轉向到磁流變懸架,這些技術更適合用在跑車上,可以帶來更新奇的駕駛一眼,但短板是傳統機械結構的缺失增加了調教難度,讓車開起來一股“電子味”,這也是線控轉向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家覺得這項技術怎么樣?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