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E人還是I人?日語課堂上社恐星人再也不用為舉手發言腳趾摳地,掏出手機匿名提問。
AI學伴豆包化身“發音糾察隊”,Kimi、DeepSeek像打了雞血似的狂追語法漏洞——這可不是什么科幻片場景,而是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1+3”日語課的日常!
這個課堂依托大學信息化教學環境,以“技術賦能、認知重構、自主發展”為核心理念,探索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教學創新路徑,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生態,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與自主學習意識。
作為北京教改“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的重要內容,“1+3” 項目成為眾多學校積極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徑,也是家長、學生熱議的焦點。
那么“1+3” 項目課程如何匠心重構?如何讓知識的傳遞如絲般順滑?如何保障連續、系統的培養?
看看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出圈做法——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打造面向未來的理工科技人才
補鈣保健品市場兒童、孕婦、老年人如何補鈣更高效?補鈣保健品市場呈現明顯的她經濟特征?女性消費者占比超 70%?為何沒有職場女性的便攜劑型補鈣產品?
“1+3”項目式研究性學習一個小組的學生寒假做了這些事情,這個結果被呈現在12 個小組參與,涵蓋9大學科,多個領域的答辯會上。
在答辯過程中,各小組充分展示了研究成果,《市場補鈣保健品的調查》小組通過市場調研、數據分析,清晰呈現了補鈣保健品市場的現狀與問題;《新型民居設計》小組結合現代生活需求與建筑美學,提出了富有創意的設計方案;《〈紅樓夢〉 服飾文化研究》小組深入挖掘古典文學中的服飾文化內涵,展現出扎實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文化視角……
可以看到,這些項目緊密結合學科知識與實際應用,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長。
而這便是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1+3”項目的校本課程,借助項目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同時,學校對國家課程進行精研重構,打破學段壁壘,讓知識的傳遞如絲般順滑。
以物理為例,整合后的課程突出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實踐過程,注重實踐、實驗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學習能力與意識。在房山區課程領導力提升工程(中學段)2024年總結會暨2025年工作部署會中,學校物理組自選項目設計實施獲得優秀獎。
說到“1+3”項目的培養目標——“身體素質強健、科技底蘊深厚、國際視野開闊、追求卓越擔當”的“胸懷壯志、明理精工”的拔尖創新人才,理工科技特色課程是重中之重,為此,學校開設了人文奠基、數理探究、工程實踐、科技創新課程,滿足學生在理工科技領域的興趣。
同時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引入高校資源,開展冬令營、夏令營、科學家講座等實踐課程。
以“筑夢星球”科學方法特訓營為例,這里有專業科學家指導學生科學探究活動,每周三中科館老師都會為學生準時開課。特訓營設定了為 30 年后星際探索儲備人才的情境,旨在讓學生通過完成 “建設模擬外星科考站” 這一大型綜合性任務,開展學科交叉的項目式學習,科技的“小加法”在這里充分體現。
每周三學生自選參加中國科技館主辦的“筑夢星球”科學方法特訓營
生涯規劃、小語種、人工智能、游泳等課程,同樣為項目增亮添彩。
“當遇到公司裁員、高校處理作弊學生等場景,你會留下誰 ?”生涯規劃課堂上,老師通過情景模擬引導學生依據自身價值觀在思維和情感維度進行決策,是理性分析優先,還是更看重人情因素。在“1+3”中“1”的這一年幫助學生解決生涯決策困惑、緩解未來焦慮,引導他們主動規劃人生。
走進高校生涯研學活動
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印發的《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與模式。“1+3”項目作為學校理工科學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自然是一馬當先,每周五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學開展人工智能課程學習。學生可在百度 AI 開放平臺體驗圖像識別、人臉對比、文字識別等應用;通過文心一言、即夢 AI、騰訊智影、扣子等工具,進行文本、圖像、音視頻生成及智能體體驗等操作。
本學期每周五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學開展人工智能課程學習
資源聯動
高校、學長、家長、教師跨界齊助力
明德精工講堂 上,鄭彥良教授為學生講授《中國航空航天發展與科學家精神》,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科學家的魅力和國家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同時,學校還借助高校資源,到校傾聽諾貝爾獎得主講座,與知名學者面對面交流,學習最前沿的學術視野。
“這種講座真得常來!全是干貨不說,還能開眼界讓我全面發展——原來世界這么大,光悶頭學課本可不行!”剛聽完講座的同學感慨道。
在“1+3”項目,學校組建了由大學教授、優秀學長、學生家長、本校骨干教師組成的強大教師團隊,采用導師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并且與周邊科研院所合作,選聘優秀教師加盟,為項目提供有力支持。
參加北京工商大學公益音樂會
學生與奧運會跳水冠軍面對面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里,優秀學長也是老師,來自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個知名學府的學長為學生傳授經驗。
學生家長的參與,為教育注入了親情和溫暖。家長教師團隊為學校提供了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多元的視角。
同時,“1+3”項目有強大的高校資源助力。學校充分利用北京理工大學及高教園區各高校,引入優質資源,開展大學先修培養,邀請知名教授開設講座,為學生提供前沿的學術體驗、更高層次的學習機會。
高校實驗室、科研機構也紛紛對項目學生敞開大門,讓學生們親身體驗相關領域的前沿科技,與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
人才培養有三大秘訣
學校在“1+3”項目學生的選拔和培養上有著自己的獨特想法。
據了解,學校“1+3”項目以因材選拔、智能賦能、多元評價為支點,為學生量身定制成長路徑,助力其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選拔標準契合“大減法”理念,減輕學生單一學業壓力,同時發現學生的多元潛力。涵蓋品德表現、學習品質、學業成績以及數學、物理、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興趣愛好和參賽經驗等。
作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北京市智慧校園示范校、北京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師教育試點校,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1+3”項目在學生的培養中,將人工智能設為重要支點,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指導。
比如開頭提到的日語教學中的AI,學生利用豆包、DeepSeek等AI學習工具完成假名發音校準、詞匯拼讀練習及句型生成任務。
此外,該項目還根據學生的個性特質和需求,精準實施分層教學。通過“小先生制”和項目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1+3”項目教學結果如何?如何評價?
——不以分數論高低
學校表彰月度“學科優勝獎”“努力拼搏獎”“六星學霸”等獎項學生,在綜合考評上,學校采用傳統筆試、小課題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項目式學習成果答辯、閱讀工程匯報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在學期末的項目式學習成果答辯中,學生們展示了他們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完成的項目成果。
“答辯不僅是展示成果,更是邏輯思維與抗壓能力的考驗,我們每個人都從中獲得了成長,我們將本次的辯論作為新的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參加項目式學習成果答辯的學生說道。
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學校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為他們的未來成長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陳德收校長看來,對于“1+3”項目,學校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鼓勵學生擁有創新、創造、創見、創建、創作的精神。同時,具備數字意識、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培養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京城教育圈進行整理編輯和內容補充,轉載需注明完整來源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