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期間,印度商人與廣交會組委會工作人員發生沖突。
據悉,印度商人一邊被帶走,一邊聲稱:“我們是來做生意的,不是詐騙犯!”
圍觀的人都在想,印度商人為何與組委會工作人員發生沖突?是因為他們與客商的生意沒有做成,還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冤屈”了?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有個印度商人在義烏打算訂購20臺機器,提出先試用一臺,老板答應了,不過有一個條件,得先付款。印度人表示沒帶現金,老板就不樂意了,稱沒法繼續談了。
此前有位老板被印度客戶騙走好幾臺機器,后來公司破產了。許多人知曉此事后,下意識就覺得,跟印度客戶做生意肯定會吃虧,因為印度客戶很有可能騙你。
廣交會組委會就發出了公告:“印度商人與參展商合作,一定要謹慎,尤其是首次合作的參展商。如今外貿企業普遍認為,與印度人合作風險很大,最好就是先收款,后發貨”。
在廣交會這樣的國際性展會上,遇到各種各樣的客戶是每位參展商都必須面對的事情,印度客戶給人的印象是最強勢的,他們會在展會現場毫不客氣地要你大量的免費樣品,回來后就再也不和你聯系。
其實他們的行為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印度客戶來參展商這里的目的絕大多數都不是為了真正的合作,而是為了免費的索取。
他們會在展會現場與參展商簽下看似很有誠意的合同,要求商家提供特別招待,甚至會帶著家人一起到參展商的酒店進行“特別招待”。
印度客戶占了便宜,享受了商家吃喝不愁的一段時間后,就拿到大量的免費樣品,就玩失蹤了。更有甚者,曾經有商人因為與印度客戶合作,剛簽下合同就被坑走了約一億美元。這種事情發生在商人與客戶的交易中并非個例,中國商人深受其害。
吃虧的次數多了,中國商家自然對印度商人保持了足夠的警惕,在與印度客戶合作時,現在都會要求收取一定的費用,并會要求印度客戶先付款后發貨。
對于印度商人要求招待的要求,也會謹慎對待。對于樣品發貨,必須確認全款到位才發貨。
其實中國商家并不是有意針對印度商人,而是印度商人惡習難改,純屬咎由自取。
這場看似普通的貿易摩擦背后,實則折射出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歷史性重構的陣痛。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2023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1362億美元,同比增長5.8%。但在這光鮮的數字背后,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至1010億美元。這種結構性失衡為貿易摩擦埋下伏筆。
印度國內對這種失衡的貿易現狀,充滿了憤懣與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因為印度的工業生產能力實在有限,所以印度無論是政界還是商界都對中國充滿了敵視和嫉妒。加上歷史的原因,使得印度人與中國做生意始終無法放平心態,明明是雙方互惠互利的生意,印度人也總覺得自己吃了虧,讓中國人賺便宜了。
所以,不顧商業信用,有便宜就賺,不能賺就騙,就成了印度人上至政府下到商人在與中國做生意時的普遍心態。
印度人似乎不在乎什么國家信用,也不在乎商業信譽,天生的心胸狹窄道德敗壞,尤其是在面對中國時,欺騙欺詐可以說毫無心理負擔。
面對如此低素質的印度客戶,中國商家一定要小心,一定要有防范意識,一定要求對方先付款后發貨,至于吃喝招待,一律免談,因為印度人天生就愛占小便宜,占了便宜他還嘲笑對方傻。
所以,中國商家在對待印度商人時,一定要強硬,你越強硬他越老實,西方的胡蘿卜加大棒政策用在印度人身上特別好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