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的“刀鋒沙龍”,三位嘉賓的分享一直在腦海回蕩。
祝羽捷是哲學系博士生,是策展人,是寫作者,也是刀鋒圖書獎推委會成員。遼京獲得了刀鋒圖書獎的“年度青年小說家”,她最開始的作品,發布在豆瓣上。李穎迪深入鶴崗寫下《逃走的人》,獲得了刀鋒圖書獎的“年度非虛構作者”榮譽。這場的主持人,是新周刊《極限女性》的策劃人、副總編輯吳慧。
【關于寫作的意義】
遼京:最開始的時候,工作之外的時間,只是想寫一寫“自己的故事”,發現寫作對于自身的意義要大于對讀者的意義。
李穎迪:寫作的動力一部分來自于好奇心,關注到“隱居吧”之后,再關注到鶴崗。開始的時候是觀察那些“逃走的人”,后面發現自己也參與進去了他人的生命。在寫他人,也在寫自己。
【關于女性的寫作】
祝羽捷:新一代的女性,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經驗非常珍貴,所以愿意返回自身。
遼京:每一個人都活在一種關系里。所有人的成長和經驗帶來的故事都是在跟環境的碰撞里產生。人的關系和情感,是小說的脈絡。
李穎迪:不是我要寫關系,而是關系讓我困惑。這些費解的地方,讓我想要表達。
【關于在媒體的經驗】
祝羽捷:在媒體見過天地之后,我膽子變大,才會去“見自我”。
李穎迪:做媒體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有時候是貧窮的,有時候是富有的,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在接觸之中,感受到世界的真實。
遼京:辭去媒體工作后,慢慢開始寫自己想寫的,探索新的世界,而不是去復制別人眼中、別人口中的世界。
【關于年輕人“躺平”和“內卷”的原因】
遼京:我覺得我們從小被灌輸一個邏輯——好好學習,有一個好工作,有一個好前程,有一個好的家庭。而且他的回報是非常明確、非常及時的,也許你的回報會慢一點,但是它會來,它一定會有。但你會發現也許現在的年輕人,前十年忍受我該忍受的東西,但到第十年的時候什么都沒有了,我前面付出的一切又變成什么?
李穎迪:現在跟小的學弟學妹交流,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和對未來的期望,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在青春期的經歷,會對人應對外部世界的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覺得是不能回避的因素。那時候焦慮(的東西)包括工作不確定,情感不確定。
總之,在這場“從我開始”的對談里,她們的分享會讓我開始思考:自我生活的意義,可能就在平常的觀察里。女性創作者的視角,也是閱讀里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