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楊坤在微博敲下“守護尊嚴不是矯情”七個字時,這場持續半年的模仿鬧劇終于迎來高光時刻。4月24日,這位以《無所謂》成名的歌手,用極具反差感的強硬姿態回應起訴“四川芬達”事件,評論區瞬間被“解氣!”刷屏——原來公眾人物的寬容,從來不該成為被踐踏的臺階。
回看這場維權拉鋸戰,堪稱內娛版“照妖鏡”。“四川芬達”組合從去年開始瘋狂玩梗,把楊坤的煙嗓、32場演唱會梗、好聲音導師造型拆解成流量密碼。最過火的要數那首改編版《拿白菜炒盤菜》,直播時故意模仿“斷氣式”唱法,配上“讓樂壇倒退15年”的諷刺字幕,儼然把藝術創作變成了人身攻擊。難怪有網友考古后驚呼:“這哪是模仿秀,分明是黑粉頭子的狂歡!”
楊坤的回應長文藏著諸多弦外之音。當他說“每個創作者都該被尊重”時,或許想起自己早年駐唱被嘲“公鴨嗓”的辛酸;提到“法律不會縱容惡意”時,暗合了律師分析的“即便不指名道姓,特征指向性侵權同樣違法”。最絕的是那句“幽默不該帶著刀片”,精準戳破某些網紅“以搞笑之名行傷害之實”的遮羞布。
這場糾紛的轉折頗具戲劇性。最初“四川芬達”還硬氣發歌《你禮貌嗎》暗諷,直到賬號接連被封、商演黃了五場,才在四月低頭錄制90度鞠躬道歉視頻。改名“阿芬阿達”的求生欲背后,是46萬粉絲賬號可能清零的恐慌——畢竟平臺早將這類惡意模仿列入重點監控,去年就下架過他們二十余條視頻。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案或將成網紅經濟分水嶺。就像汪峰曾為姓名權索賠10萬,林俊杰起訴AI換臉視頻博主,明星們正在筑起維權防火墻。但楊坤案的特殊性在于,它劃清了“致敬”與“丑化”的楚河漢界:你可以模仿我握著話筒的姿勢,但不能刻意扭曲成癲癇發作;能調侃“32場演唱會”的梗,卻不該配上“過氣歌手”的侮辱性字幕。
值得玩味的是網友態度的兩級反轉。三個月前還有人嘲笑楊坤“玻璃心”,如今超60%投票支持維權。這種轉變暗合了大眾對網絡環境的反思——當某主播靠模仿吳艷妮賽前動作明碼標價收打賞,當“山寨林心如”在直播間裝瞎求禮物,娛樂至死的底線早已千瘡百孔。
楊坤在長文結尾處寫道:“舞臺上的光該照亮美好,而不是放大人性的暗角。”這場始于模仿、終于法庭的鬧劇,終讓所有人看清:流量時代的創作自由,永遠不能凌駕于人格尊嚴之上。就像那件被“四川芬達”復刻的鉚釘皮衣,原版的磨損痕跡是歲月勛章,盜版的破洞卻只透著廉價的算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