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學歷史但從不執于歷史的花鹿不花。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很多官員被查通報中有一個詞叫:
結交政治騙子。
比如,前兩天剛被查的 陸克華,他曾經在原建設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任職超過28年,后來擔任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在中紀委的通報中就有這樣一句表述:
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搞“低級紅”“高級黑”,結交政治騙子。
那么,歷史上最有名的政治騙子是誰呢?
應該是被記入正史的:
成方遂。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記載: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太子。”
也就是 公元前82年的一天,有一個一身皇家裝扮,自稱是“衛太子”的 男子到北闕喊門。
這可是大事兒,嚇壞了守門的士卒。
因為“衛太子”身份很特殊。
他是漢武帝劉徹的嫡長子,是衛子夫生的孩子,所以大家都叫他“衛太子”。
但這“衛太子”十年前已經因為卷入“ 巫蠱事件”死在了外面。
史書 《資治通鑒》里也記載得清清楚楚:
“八月辛亥,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斗死,皇孫二人皆并遇害。上既傷太子,乃封李壽為邘侯,張富昌為題侯”。
舉世皆知太子已死,這時候卻又“亡者歸來”,難免讓人都很震驚。
吃瓜群眾越來越多,甚至到最后朝廷不得不動用大量軍隊以防不測。
“長安中吏民聚觀者數萬人。右將軍勒兵闕下,以備非常。”
這事兒也驚動了當時的皇帝,漢昭帝。
他下令兩千旦以上高級官員都出去看看咋回事兒,一辯真偽。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記載:
“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
但奇怪的是,這些往日跟衛太子很熟的人,什么丞相、御史在現場也看了,但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說話。
史書記載:
“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發言。”
而且 衛太子劉據自殺時,已三十九歲,并且有了孫兒,他的親屬關系以及朋友臣僚關系,再加上對宮廷環境的熟悉,都不是一個外人可以蒙混過去的,只幾下子就可盤問出馬腳。
但這些高級官員一個個站在那里看著就是不說話。
這不奇怪嗎?
直到一個較低級別的官員,當時的京兆尹 雋不疑來到現場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雋不疑來到現場,二話不說直接命令手下先把這個“衛太子”抓起來再說。
“叱從吏收縛”。
隨從里有人勸他:
“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也就是說,大哥別慌,現在事情態勢還不明朗,先別慌。
但雋不疑義正言辭說:
“諸君何患于衛太子!昔蒯聵違命出奔,輒距而不納,《春秋》是之。衛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
大概解釋一下雋不疑的話,他引用了一個歷史故事:
春秋時,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得罪了靈公,出奔于外。后來衛靈公死了,衛國人立蒯聵之子蒯輒為國君。蒯聵欲回來爭奪君位,蒯輒發兵阻止他回來。孔子在作《春秋》時,也認為蒯輒做得很對。
所以,雋不疑的意思是,管他真假呢!
即使此人真是衛太子,那他當年得罪了先帝,如果逃亡在外而沒有死,今天回來了,也是個罪人!”
于是,立即吩咐將這個“衛太子”摁在地上捆住并關進了大牢。
后來三言兩語一審就戳破了這個“衛太子”。
原來這個人是夏陽人,姓成,名方遂,住在湖縣,以占卜為職業。有做過衛太子舍人之人曾請他算過卦,說他的身材相貌和衛太子非常相似,還跟他講了很多太子的事兒,所以他就起了心思假扮“衛太子”。
但這個故事中的“政治騙子”,為什么能用這么簡單的伎倆騙了那么多朝廷高級官員呢?
這一點很微妙。
大家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處理的。
如果有人說他是某大員的外甥,就算是假的,自己也沒失去什么。
但萬一人家要是真外甥呢?
那得罪了人家,損失可就大了?
所以,大家的心理跟雋不疑的隨從一樣:
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先看看再說吧,順勢度勢,事情怎樣發展有利自己,自己就怎樣做。
所以,這種心理就給“政治騙子”們留足了生存空間。
過了幾千年了,道理不還是這么?
好啦。今天說的有點多了。
大家各抒己見,多多交流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