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9時,隨著中鐵工業旗下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吉敏廷宣布 “中鐵寶橋道岔數智化工廠正式建成投用”,百米鋼軌下料全自動生產線、鋸銑聯合生產線等大型生產設備瞬間啟動,標志著我國鐵路道岔生產迎來里程碑時刻,從 “制造時代”大步跨入“智造時代”,為鐵路道岔行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道岔作為鐵路線路上使機車車輛轉向的關鍵連接設備,在車站、編組站廣泛鋪設,對鐵路運行至關重要,同時也是軌道系統的薄弱環節。成立于 1966 年的中鐵寶橋集團,不僅是我國 “鐵道器材研究發展基地”,更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鐵路道岔生產商。多年來,該集團成績斐然,累計為國內外鐵路市場供應各類鐵路道岔近30萬組,其中包括中國首組時速 250 公里客運專線道岔、350 公里 / 小時高速道岔、75 公斤 / 米系列重載道岔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為擦亮 “中國高鐵” 這張國家名片貢獻了不可或缺的 “寶橋力量” 。
自去年起,為順應中國鐵路更快速、更重載、更安全、更高效的發展趨勢,中鐵寶橋集團以踐行 “三個轉變”、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面啟動道岔產業數智化升級項目,全力打造 “軟硬兼備” 的道岔數智化生產工廠。“此次數智化升級是一次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旨在為鐵路道岔生產注入新活力,提升行業競爭力。” 中鐵寶橋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侯映暉表示。
走進數智化工廠緊張有序的生產現場,中鐵寶橋道岔分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付濤詳細介紹了此次數智化改造的 “顛覆式創新” 之處。在生產工藝布局方面,集團響應數智化建設需求,對原有廠房設施進行徹底改造與移設,打破傳統區域功能劃分,優化產品物料流轉路徑,消除 “回頭路、交叉路”,大幅降低倒運和運輸成本,實現生產過程中實物物流與管理信息流的精準同步。
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成為另一大亮點。中鐵寶橋投建 5G + 工業互聯網,完成道岔數控設備的聯網互通,實現圖紙工藝和數控程序文件的自動推送,以及設備全天候運行參數的監測與預警,有效排除人為因素對加工質量和生產節奏的干擾,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筑牢硬件根基。
新裝備的投入更是引領行業前沿。集團投資建成國內首條道岔墊板自動化生產線、百米鋼軌下料全自動生產線,以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鋸銑聯合生產線和膠接軌生產線,還有最先進的通用型道岔試鋪和組裝平臺,為推進數智化生產提供了堅實的裝備保障。同時,新型數智化系統打破既有系統平臺界限,實現 “人、機、料、法、環、測” 六大生產資源的集成交互式設計開發,打造 “一站式” 系統平臺,形成跨業務、跨平臺的數據與業務深度融合示范模式。
數智化工廠的建成,帶來了多維度的顯著變革。在生產控制上,實現從平穩控制向實時優化的轉變;管理模式革新方面,通過 AMT 系統實現流程標準化,以 BOM 替代傳統技術通知,實現從 “經驗管理” 到 “數據管理”、從 “被動執行” 到 “主動參與” 的跨越。在設備管理上,借助設備異常工況預警與報警技術,實現從事后檢修向預防維護的轉變,有效降低設備故障導致的生產損失。
作業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從人工操作邁向人機協同。生產前,實時監控料件庫存,提前 48 小時發現缺料問題,保障生產連續性;生產中,通過信息實時采集上傳與 BI 看板可視化呈現,決策時間縮短 50%,不良品率降低 20% 以上,跨部門管理決策效率提升 30%,人力成本節約 40% 以上 。安全防控實現從事后處置向事前預警的轉變,數智化系統為生產現場織就嚴密的安全防護網;節能減排從指標監測深入到源頭減排,綜合原材料利用率提升至 95%,能源消耗下降 15%,同時減少煙塵和噪聲污染,為實現 “雙碳” 目標探索出新路徑。
“下一步,我們將推動道岔數智化升級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開拓智能排產、質量預測等新業態,向具備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自優化、自決策能力的智慧工廠邁進。”中鐵寶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宗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中鐵寶橋道岔 “數智化工廠” 的建成投用,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重要跨越,更將為我國鐵路道岔行業樹立新標桿,推動整個行業在數智化浪潮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服務國家鐵路建設、助力交通強國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蔣曉強)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