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向往星辰大海的浪漫,平潭海邊的“藍色星海”不可錯過。每年四到六月是平潭“藍眼淚”的最佳觀賞時間。浪潮起伏間,夢幻的熒光藍仿佛天上星河的倒影。
東南衛視“海洋季風”通欄節目帶,2025年4月24日《向往的大海》告訴你藍眼淚背后的故事。
“藍眼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說,“藍眼淚”是自然災害赤潮的表象,水中的浮游生物等高度聚集而成。
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項目負責人、研究員顧海峰看來,“藍眼淚”與赤潮從概念上就不一樣。
能夠形成“藍眼淚”的夜光藻是一種很特別的藻類,它所含的熒光素酶與氧氣產生反應,就會釋放出熒光,形成我們肉眼可見的“藍光”。
一升水中達到一百個以上細胞,就會發生“藍眼淚”現象。
而赤潮的形成,需一升水達到一百萬個細胞。這個濃度值也與“藍眼淚”大相徑庭。顧海峰進一步強調,赤潮這一自然現象并不意味著就會帶來災害。
浮游生物多了形成赤潮,這就為魚類提供了豐富食源,對整個環境是好的;當一些會產生毒素的藻類聚集后,感染魚類貝類等生物進而危害人體健康、破壞生態,這樣的赤潮才是災難。
夜光藻分布范圍十分廣泛,在福建、廣東、浙江等海域均有分布,北至黃海、渤海也可見其蹤跡。但為什么平潭特別適合觀賞“藍淚眼”?這離不開平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平潭靠近閩江口,閩江帶來大量淡水,其中富含營養鹽,為夜光藻的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近年來,福建省越來越重視對海洋資源的管理,不斷加強對海洋環境的動態監測。
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浮游生物的出現并非全然是災難,既可能形成赤潮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威脅,也有如“藍眼淚”這般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
希望大家在欣賞“藍眼淚”的同時,也能關注海洋環境的健康,共同守護我們的藍色星球。
東南衛視“海洋季風”通欄節目帶,15分鐘文化專題片《向往的大海》,通過福建水下考古、福船文化、海洋影像、惠安女等特色人文脈絡,呈現福建海洋文化多領域融合發展的時代風采。
編輯 | 何佳怡
主編 | 吳怡吟
監制 | 王麗明
讀完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