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麒麟二中化學課堂上,同學們圍坐一起打“化學麻將”的視頻,在網絡迅速走紅。視頻中,學生們手持寫有亞鐵離子、硫酸根、鈣離子、加熱條件等內容的牌,圍坐在“麻將桌”前。老師在一旁問:“一開牌就和了,介紹下都有些啥牌?”“磷為什么不要了呢?磷是單質啊,可以拿來和牌的啊!”……
原來,這是學校校長設計的“化學麻將”。對此,網友紛紛評論道:“快把化學麻將推廣到全國吧”“這種教育方式太有趣了”“有了這樣的創新教育,誰還會不愛學習呢”……
“化學麻將”的走紅,是當下對教育“寓教于樂”的渴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借助麻將這一娛樂工具,把枯燥的化學方程式背記變為“打麻將”,學生用14塊牌組成完整的化學方程式,完成配平,即可“和牌”。把“學化學”變為“玩游戲”,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這種嘗試本身值得肯定。
然而,教育創新的價值不應僅僅從“趣味性”和“傳播率”來衡量,否則容易滋生教育創新單一追求“爆款”的浮躁心態。
來源:視頻截屏。
雖然,網友們希望將這一創新方式進行推廣,但是,真正的教育創新本身就要擺脫“推廣”思維。真正的教育創新,應當立足于學科本質與學生認知規律,而非單純制造新鮮感。若僅因形式新穎就盲目推崇,很可能讓教育陷入“為創新而創新”的誤區,最終只是為了“熱鬧”而創新,丟失了學習的深度。
其次,真正的教育創新,切不可“模式復制”,而需要“因地制宜”。熊丙奇認為,“化學麻將”是深圳一所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學生也玩得很高興;但把這套“化學麻將”推廣到其他學校,則不一定就有好的效果,而且會出現新的用一個模式、一個套路教育學生的問題,這反而把教學創新機械化了。
教育的復雜性決定了任何創新都應“量身定制”,而非“批量生產”。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依賴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的引導能力、課堂的文化氛圍,乃至學校的資源條件。深圳這所學校的成功,是教師基于對本校學生的深入了解而設計的個性化方案。若其他學校機械照搬,很可能水土不服。
就此而言,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科,都可以有本校個性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教學創新要避免千篇一律,在探索創新中,還是要更加注重提升教師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實現學校教育的個性化、多樣化。
“化學麻將”能否推廣,背后更值得深究的啟示是:如何讓更多的教師善于創新?當前教育體系對標準化、統一性的過度強調,不僅抑制了一部分孩子的創造力,也抑制了教師的創造力。一些學校更關心“怎樣執行上級要求”,而非“如何解決學生真實的學習困難”。要改變這一現狀,學校內部也需要建立容錯機制,鼓勵老師基于學情大膽嘗試。同時,應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幫助他們提升將教育理念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只有當每一所學校都能孕育自己的“化學麻將”,而非復制外來模板時,教育創新才能真正百花齊放。
原標題:《“化學麻將”走紅,創新值得點贊,推廣還忌“復制模式”丨教育新觀察》
欄目主編:徐瑞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