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楊堅的篡位是劉昉,鄭譯以及盧賁等人和楊堅合作才成功的。
而楊堅登基之后,卻先后將盧賁,鄭譯等人削職為民,公元585年又以大逆不道治罪處死了王誼,而公元586年,又以謀反罪處死了劉昉,梁士彥和宇文忻。
所以后世歷史很多人批評楊堅殺功臣屬于過河拆橋。
但歷史上楊堅為什么要誅殺對自己篡位有功之臣呢?楊堅真的是冷血無情嗎?我們今天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中的相關記載。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當年為楊堅篡位立功的人都是誰。
要說當年楊堅篡位過程中,最關鍵的有三個人,一個是鄭譯,一個是劉昉,還有一個是盧賁。
當時宇文赟削弱宗室,集權,任用的就是自己信任的鄭譯和劉昉,之后宇文赟暴病,但沒想到這兩個人關鍵時刻反水,矯詔讓楊堅輔政,接下來又矯詔讓楊堅接管軍隊,而當時朝堂大臣對于楊堅輔政都有異議,又是掌管宮廷宿衛的司武上士盧賁帶領禁軍壓制住大臣,才有了楊堅順利的接掌了政權。
其實從后來的歷史來看,當時楊堅篡位很可能是他們一起謀劃的結果,可能承諾了這三個人高官厚祿,比如通鑒就提到劉昉、鄭譯商議讓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自己想擔任大司馬,劉昉又要求擔任小冢宰。實際上這倆人想的是跟楊堅分權,但楊堅在李德林的建議下,直接無視鄭譯和劉昉的意見,自己擔任了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鄭譯和劉昉反而成為了其下屬。所以這兩個人的意見肯定是很大的。
楊堅也清楚鄭譯和劉昉這兩個人欲求沒有達到,一定會搞事,所以楊堅又在孤獨皇后的支持下,引入了高熲以及蘇威,從而徹底邊緣化了鄭譯和劉昉。
鄭譯和劉昉之后對楊堅的意見非常大,所以在楊堅想要派人去督軍的時候,這倆個人都搞各種借口不去。最后還是高熲站出來請纓去督軍。所以楊堅對這兩個人徹底失望了。
當然楊堅當時也沒有想對這兩個人如何,還是給他們豐厚的賞賜,但是剝奪了他們的實權。
但之后就發生了盧賁和劉昉以及上柱國元諧、李詢、華州刺史張賓等人密謀廢黜高颎、蘇威的事件??梢姰敃r盧賁,劉昉等人的心態早就失衡,他們自認在楊堅篡位過程中勞苦功高,但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才把高熲和蘇威當做了首要對象,想要除掉這兩個人。
后來他們的密謀敗露,劉昉、元諧、李詢把罪過都推到了盧賁和張賓身上。楊堅當然清楚背后他們的伎倆,但是念他們都在自己奪位上做出了貢獻,所以并沒有誅殺他們,只是將盧賁和張賓免職為民。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楊堅對這些人已經仁至義盡了。
當然鄭譯沒有參與這個事情。鄭譯是楊堅的發小,跟楊堅的關系非常好。但當時鄭譯被奪權,心態也失衡,在家搞法壇被舉報,楊堅也僅僅是免掉了他的官職,讓他回去和母親一起住。
除了這幾個人外,楊堅篡位能夠成功也依賴于在尉遲迥叛亂的過程中支持自己平叛的關隴勛貴。而這其中以王誼,宇文忻、梁士彥為主。
像當時的王誼,元諧都是關隴勛貴子弟,都是楊堅的同學,當時尉遲迥,司馬消難和王謙叛亂,楊堅派韋孝寬平定尉遲迥,派王誼領兵平定司馬消難,派梁睿統率步、騎兵二十萬討伐王謙。可見當時楊堅對這幾個人都是非常信任的。
而后來楊堅為了拉攏王誼,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誼的兒子。兩人成為了親家。
但之前我們在文章中就提到過,楊堅對于關隴勛貴其實是很有戒備之心的。楊堅后來之所以一定要跟突厥開戰,也是要在戰爭中培養自己的嫡系,完成軍隊的整合,將軍權從關隴勛貴手里剝離出來。
所以在打突厥的戰斗中,關隴勛貴統統靠邊站了。而代之的是陰壽和楊爽這些自己的勢力。
而對于梁士彥,宇文忻等人,自然就會感覺非常的失落。
談到梁士彥,其實也算是風云人物,當年北周宇文邕伐北齊,留梁士彥堅守晉州,才有了后來宇文邕的勝利。后來南陳吳明徹和北周爭奪彭城,北周也是梁士彥掛帥打敗了吳明徹。所以梁士彥在北周的軍隊里是聲名顯赫的。
而宇文忻也是關隴勛貴之后,其父宇文貴, 是北周大司空、許國公。宇文忻從小和楊堅一起長大,關系其實是挺好的。但是宇文忻作為關隴勛貴的后裔,其實是和楊堅平起平坐的,他效忠的是北周。而楊堅是篡位奪權,所以對于他們而言,楊堅登基反而讓他們之間的關系突然發生了變化變成君臣關系,他們肯定是不滿和有些不適應的。
比如當年楊堅要去岐州,王誼諫曰:“陛下初臨萬國,人情未洽,何用此行?”上戲之曰:“吾昔與公位望齊等,一朝屈節為臣,或當恥愧。是行也,震揚威武,欲以服公心耳?!睏顖噪m然是開玩笑,但是表明過去他和王誼這些人身份地位一樣,現在自己做了皇帝,這些人就會不服楊堅,所以就要立威給這些人看。而實際上楊堅也不是開玩笑,而是當時的朝堂確實如此,還很嚴重所以楊堅最終才要對不服從自己的關隴勛貴削權。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當時尉遲迥叛亂,楊堅派韋孝寬去討伐尉遲迥,李詢秘密向楊堅報告說:“梁士彥,宇文忻和崔弘度三位行軍總管接受了尉遲迥饋贈的金錢,因此軍中不安,人心異常。”這件事應該是真的,也就是梁士彥和宇文忻當時都收受了尉遲迥的好處,在前線首鼠兩端。這才讓楊堅如臨大敵,最終派高熲去監軍才穩定住了軍心。
這件事情的背后表明這些關隴勛貴雖然表面上站隊楊堅,但是很多人其實并不堅定,反而時刻準備反楊堅。經過這件事情之后,楊堅應該才下決心要削他們的兵權,并且集權到自己手里。
提到宇文忻,還有記載當時楊堅北征突厥,就曾想讓宇文忻帶兵出征,結果高熲對楊堅說:“宇文忻有異志,不可委以重兵。”高熲之所以這么說,肯定跟當時平定尉遲迥叛亂之際,他做監軍,覺得宇文忻這個人不會忠于楊堅,所以才這樣勸諫。
而楊堅對宇文忻本來就有疑慮,經過高熲這樣一說,其實是驗證了他的疑慮,所以反而削了宇文忻的兵權。
所以包括王誼,元諧,宇文忻,劉昉,梁士彥雖然之前都和楊堅的關系很好,楊堅稱帝,他們的期望值就非常的高,但楊堅反而沒有重用他們,所以他們的心態就開始失衡。當時元諧和王誼沒事就湊在一起喝酒發牢騷,后來又請了和尚占卜,結果被人舉報謀逆,最終楊堅不得不逼王誼自殺,而元諧只是被疏遠。
而宇文忻,梁士彥和劉昉這幾個人湊在了一起,卻實實在在想要謀逆,想要在蒲州起兵,楊堅其實早就得到了梁士彥外甥的舉報,但他沒有直接治罪,反而暗中觀察他們的動作,如果他們沒有進一步的動作,楊堅可能也就是削職了事。但梁士彥等人卻逐步開始謀反計劃的實施,奏請朝廷任命儀同三司薛摩兒為晉州長史,在蒲州搞割據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所以楊堅才收網,在上朝的時候命令左右侍衛人員在朝拜行列中拿下梁士彥、宇文忻、劉昉三人。經過審問,他們對謀逆供認不諱,最終梁士彥、宇文忻、劉昉三人都被處死,他們的叔侄、兄弟免死除名為民。從這個處理來看,楊堅其實沒有滅族,還是感念當年他們幫助自己奪權的。
所以歷史上講楊堅上位就殺功臣,背后其實是權力的斗爭和較量。而主要的問題就是關隴勛貴對于楊堅上位是沒有那么服的,他們之前和楊堅平起平坐,楊堅突然變成了君,他們變成了臣,這種反差很多人還不適應甚至不接受。
其次他們中的很多人當年在楊堅篡位時站隊楊堅,背后是有私心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也能成為當朝宰相,但沒想到楊堅上位沒有重用他們,反而重用高熲和蘇威這些人,這讓他們非常失落,所以才由不滿逐漸發展為想要推翻楊堅,這才讓楊堅對他們采取了措施。
所以從這段歷史來看,楊堅雖然誅殺了一些幫助自己登基的功臣,但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因為預期太高,而當預期沒有得到滿足時,心態失衡,所以最終才走上了反楊堅的這條路。
其實從記載來看,楊堅當時對這些人雖然沒有重用他們,但是也給了他們富貴,比如當時給這些勛貴分田,蘇威就曾勸諫削減勛貴的永業田,而王誼反對,最終楊堅支持了王誼的意見,可見楊堅對這些功臣勛貴還是很大方的,但是他希望他們遠離政治,享受余生。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權力有時會扭曲人的心態,從而讓很多人走上了不歸路。
而對于識時務的一些功臣,楊堅也是給與了他們很高的榮譽,比如韋孝寬家族,李穆家族,河東柳氏,扶風竇氏都給與了優待。
可見所謂楊堅建國后就誅殺功臣,其實是因為這些所謂功臣和勛貴自恃功高,心態失衡,被權力所蒙蔽了雙眼,所以才站到了楊堅的對立面。而這些勛貴其在北周和隋的影響力都太大了,如果稍有不慎,楊堅的隋就很可能被顛覆,所以楊堅才沒有對他們手軟。
其實這些人本來可以享受富貴一輩子,但是人對于權力的執念,卻讓他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對于現代人而言,依然是可以作為座右銘的。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加入讀史明智知識星球,探討更多感興趣的歷史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