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熱搜有點魔幻,一條#冉瑩穎兒子打生長激素又長1.7厘米#,讓無數普通爸媽看得直搖頭。
長1.7厘米?我以為是一頓大排骨飯的功勞,結果是靠激素打上去的。
是的,這已經不是冉瑩穎第一次公開“科學干預”兒子身高了。之前她就坦白過:因為怕孩子不夠高,將來“配不上優秀的基因”,所以從小學開始就請專家評估、調激素、測骨齡,全流程科學護航——這聽著不像養孩子,像是在調教一顆奧運種子。
很多網友一邊震驚一邊好奇:身高到底有多重要,連豪門都如此上頭?
說實話,你以為“有錢人沒煩惱”?錯了,有錢人比我們更焦慮。普通家庭擔心一米六找不到工作,他們擔心一米七配不上名校、氣場不足、站不住C位,甚至拍全家福時不夠“對稱”——說白了,連基因都不能有短板。
而且,他們能打激素,有私人醫生;我們打雞蛋,還得看超市促銷。那點“1.7厘米”的微操,在他們眼里是投資,在普通人眼里,是負擔。
當然,也有人說,冉瑩穎至少是誠實的。她沒藏著掖著,敢把這個“打激素=長高”的現實放在陽光下。只是這個陽光,是不是也太刺眼了點?
想起一句話:“有些人贏在起跑線,有些人出生在終點線。”而我們呢?連比賽通知都沒發到。
1.7厘米的距離,不只是身高差距,更是階層鴻溝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